重生的我只想当学霸 第882节
第二,则是如何实现量子信号的中继转发,取得令人满意的远距离通信效果。
到目前为止,业界在光源、信道节点和接收机等方面还没有取得圆满成功,所需的安全性要求没有保障,可能被窃听。
如何对实际量子密钥分发系统进行攻防测试和安全性升级是运行维护面临的难题。
第三个难题,则是因为中继节点的密钥存储和转发存在漏洞,可能成为整个系统的安全风险点。
如何解决纠缠态对信道长度抖动过于敏感、误码率随信道长度增长过快等严重问题,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一般来说,只要解决了这三个难题,那么也就等于是突破了量子通信技术。
这三个难题,业界的研究人员也都清楚。
而针对这三个难题,业界也有了几点解决思路。
其一便是采用量子中继技术,扩大通信距离。
单光子在传输过程中损耗很大,对于远距离传输,就必须要使用中继技术。
然而,量子态的克隆原理给量子中继出了很大难题,因为量子态不可复制,所以量子中继不能像普通的信号中继一样,把弱信号接收放大后再转发出去。
量子中继只能是在光子到达最远传输距离之前接收其信号,先存储起来,再读出这个信号,最后以单光子形式发送出去。
量子中继很像火炬接力,一个火炬在燃料耗尽之前点燃另一个火炬,这样持续传送下去,不能一次同时点燃多个火炬。
在2008年的时候,中科大的潘伟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号称突破了“量子中继器的研究实验”,并发表在了《自然》上面。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建立了由300米光纤连接的两个冷原子系综之间的量子纠缠。
第二个解决思路,便是采用星地通信方式,实现远程传输。
采用卫星通信,两地之间的量子通信更加方便便捷。
在真空环境下,光子基本无损耗,损耗主要发生在距地面较低的大气中。
据测算,只要在地面大气中能通信十几千米,星地之间通信就没有问题。
这方面也有科研工作者做过相关的实验,成功地进行了夜晚十几千米的单光子传输实验,验证了星地量子通信技术的可行性。
王东来之所以因为要建设太空站,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就想着去研发量子通信技术。
其实就有这方面的因素。
量子通信技术在太空这样的真空环境下,可以说是目前最佳的通信方式了。
虽然有难点,但是科学界对于量子通信的了解也在不转的加深,王东来要是在这个基础上有所突破,并不会多么的震动全世界。
而最后还有一个解决思路,那便是建立量子通信网络,实现多地相互通信。
建立量子通信网络,扩大节点数,扩展通信距离,形成大覆盖面积的广域网。
如此一来,在地面上也能初步实现量子通信的应用。
当然了,这么做的话,建设成本就比较高了。
所以,虽然在2009年的时候,就已经在呜呼建立世界首个量子政务网,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也依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量子通信网络。
之前。
王东来对于量子通信技术并没有过多的关注。
但是,真正地投入到这个领域的研究之后,就发现了这里面存在的问题。
技术难点一个接着一个。
在媒体的口吻中,将潘伟院士称为国内量子之父。
虽然说潘伟院士一直都投身在这个领域搞研究,也确实做出了不少成果。
但是。
距离这个名称,还是有着很大的距离。
并且,王东来在深入之后,就发现了一些猫腻。
要不是王东来深入研究了一下,且学习领悟能力超强的话,恐怕还真的很难发现这些隐藏极深的问题。
看着自己发现的这些东西,王东来嘴角勾起一丝冷笑,轻声感慨道:“太阳底下果然没有新鲜事!”
第637章 量子材料突破
中科大。
潘宏院士一直都在关注着银河科技对于量子材料的研发。
按理来说,这么重要的研发项目的进度,是不能随便对外人说的。
但是因为王东来和潘宏是熟人,再加上陆洋教授的存在,所以研发项目的进度,潘宏还是很清楚的。
在知道银河科技量子实验室凭借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出了一款配方。
潘宏简直是惊呆了。
和当时陆洋的反应没有什么两样,张大了嘴,目光之中浮现出一丝震惊之色。
足足过去了数十秒,潘宏院士才冷静下来。
要不是这个消息是陆洋对他说的,再加上极为了解陆洋本人。
潘宏说什么都不相信这是真的!
学术界一直都有人在说,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之后,就会逐渐地取代人类。
从最简单的工作,到一些具备高难度的工作,都是一样的。
不过,对于这个说法,有人赞同,可更多的人都不怎么认同。
之前,潘宏也是前者。
并不认为人工智能真的能够取代人类,毕竟人工智能再怎么人工,再怎么智能,也比不过人类,没有那等创造力。
这个观念,这一次被银河科技所呈现出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完全打破。
而在完全恢复了冷静之后,潘宏就想到了很多。
比如说是量子材料研发成功之后,那接下来银河科技要做的就是研发量子通信技术。
恰好,中科大也有一个科研团队,正在搞相关的研究。
潘宏早都看明白了。
王东来一边拥有学术研究上的超绝天赋,一边又拥有银河科技这样的超级巨头。
如此一来,王东来想研究什么,就能去研究什么。
不用担心研发经费,不用担心申报。
甚至于,王东来还可以和其他高校进行合作,一起研发。
想到这一点,潘红眼睛一亮。
这不就是一个好机会?!
潘宏是绝对的行动派。
立即就联系上了中科大的李峰团队。
作为同事,潘宏这点面子还是有的,李峰直接就答应了潘宏的见面请求。
很快,两人便见面了。
“李教授,我听说贵团队正在研发高品质的三维纠缠源?”
潘宏直接开门见山地出声问道。
听到潘宏的询问,李峰有些疑惑,但并没有否认,反而是纠正潘宏的话,说道:“潘院士说的不错,我们的研究确实是这方面相关。”
“不过,我们最近有了一点突破,正在突破四维纠缠源。”
潘宏眼神里闪过一丝惊讶之色。
“李教授,不好意思,我对这方面的了解程度不多,让你见笑了。”
“今天呢,可以找到李教授,是有一件事想要询问一下李教授,你作为这方面的专家,想必应该能解答我的疑惑。”
李峰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说道:“潘院士有疑问,我保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李教授,我想询问一下,如果真的有实验室研发出了一款合格的量子材料的话,那么对于量子通信技术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李峰眉毛一皱,目光在潘宏脸上打量了一会儿,才出声说道:“潘院士,你说的这个情况还是有些太笼统了。”
“量子材料到底有多合格,量子信号的接受率有多高,量子纠缠态的稳定性有多高?”
“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数据,没有一个较为具体的数据,我也不好说有什么影响。”
“不过,就以我的看法来说,只要是这款量子材料可以达到设想数据的三分之一,恐怕就能让量子通信技术真正地推广起来。”
“不仅仅是这样,量子通信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也会得到突破!”
李峰虽然心里疑惑,但还是耐心地给潘宏解释了起来。
潘宏倒也不是完全不懂。
只不过术业有专攻,在这方面,李峰了解的比他更加全面,更加透澈。
等到李峰说完了之后。
上一篇:直播科普许愿神龙,国家疯狂打榜
下一篇:全民数据化时代:开局百倍增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