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灭金伐宋,将北伐进行到底

灭金伐宋,将北伐进行到底 第557节

  吴璘点头,脸上也浮现出了一丝笑容:“这山东靖难大军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前年还在淮西打了一场天大的胜仗,今年又光复了山东,当真是英雄豪杰。”

  吴挺却皱起了眉头:“听说这刘大郎不许朝廷委派知州,是不是有些不妥当?”

  吴璘瞪了吴挺一眼,随后方才缓缓说道:“这话不要乱说,边地知州一般都是武人担当,只是惯例罢了。”

  吴挺毕竟年轻,在这方面反应比较慢,但被父亲呵斥之后,他也瞬间反应过来,脸色随之涨红。

  因为以前的西军,以及现在的吴家就是这么个情况。

  他们有一个统称,那就是西军将门。

  与寻常军阀不同,西军将门听调也听宣,宋国官家一声令下,他们也会舍生忘死的拼命,但身处宋国与西夏的边境,无疑让他们有更高的主动性。

  比如之前的种氏,还有半军阀性质的折氏。

  吴家既然继承了西军残部,就基本上把西军的臭毛病继承了个七七八八,这也就导致了到吴璘这一代,自主权已经极大了。

  这事也不能简单用好或者坏来形容,因为宋国官家在临安,离巴蜀实在是太远了,在蜀地主持军政的,无论是哪个都会有极大自主权,把吴璘撤了,也会有其余人顶上来的。

  但这毕竟是引人侧目的事情,隔三差五就会有人攻讦,吴璘都有些习惯了,他此时反而与刘淮有些共情。

  有这个前提在,吴璘更不能有山东不妥当的说法,因为这完全是给自己挖坑。

  到时候中枢觉得山东不妥当,蜀地也不妥当,你们一起改正,吴璘岂不是傻眼?

  呵斥完吴挺之后,吴璘顿了顿方才说道:“山东既然已经光复,中原已经可望,若是咱们能收复关中,则故都也可收复了。”

  “我原本以为,这番事业只能在你这代人身上完成,如今看来,老夫竟然能在死之前,看到天下这一角,也算是足以告慰兄长了。”

  吴璘说到最后,脸色潮红,不停的咳嗽起来。

  “父亲,你的身子……”吴挺上前一步,想要搀扶吴璘,却又被甩开。

  “无妨。”

  话虽是这般说,但吴璘却不像是没事的样子。

  与刘锜一样,吴璘也实在是太老了,早年间身上留下的伤口,到了这个年岁已经成了催命的符咒,以往大战中血流数斗依旧生龙活虎的大将,到了此等年纪,也只能是忍受着病痛作战了。

  在此次出征之前,吴璘就已经是乘坐肩舆行动。

  为了攻打德顺军,吴璘强行跨上战马鼓舞士气,却在德顺军被攻下后,几乎晕厥过去,被速速送往后方休养。

  这也就是为什么西路宋军在攻打金军偏师的时候,时胜时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最高指挥官的身体不行,时不时就得回到宋国休养,没有统筹的宋军面对集中兵力的金军时,自然会出现各种问题。

  不过此时吴璘的身体已经调养了一番,自认为足以应对接下来的战事了。

  “无妨。”吴璘摆手说道:“让你探查的事情,可有结果?”

  见说到了正事,吴挺脸色也随之郑重起来:“回禀父亲,金贼依旧在那几个道口上屯兵,关中并没有大规模增兵的迹象,我军此时聚集兵马,一定能突破原州!”

  吴璘点头:“关中民生如何?可看清楚了?”

  吴挺面露复杂之色:“父亲,关中似乎是在屯田,又似乎不太像,我找人打听了几句,税收大约在五成,但百姓却依旧愿意种地,果真奇怪。”

  吴璘叹了口气,扶着城头说道:“不奇怪,五成的粮食也能活下去了。如今关中贫瘠……嘿,也不知道张中彦那厮在作甚……”

  吴璘的话声刚落,就听到有人登上城头。

  “禀相公,有书信送达。”军使躬身将一封信送到吴璘面前。

  吴璘只是一看信封落款,脸色就不由得一凝。

第676章 德顺故人书信来

  书信的落款是‘德顺军故人’。

  虽然这只是一种遮掩手段,而且显得有些故弄玄虚,但吴璘一眼就看出,这必然是张中彦的来信。

  因为张中彦在富平之战后投降金国,当时他的职位就是知德顺军。

  对于这名以往的战友,后来的叛徒,如今的金军西路军二号人物,吴璘倒是没有什么鄙夷之情。

  富平之战,吴璘就是当事人,如何不知道前因后果?

  本来战败也就战败了,天下没有不败的兵马,也没有常胜的将军,该贬斥就贬斥,该责罚就责罚。

  哪怕是要杀人,总该整编了兵马,安抚住军心,然后让有司来按照国家法度,明正典刑的杀才对。

  关键在于张浚是个眼高手低的货色,他在富平之战失败后,没有任何缓冲,直接以丧师辱国的罪名,开始对参战各方治罪。

  折腾一圈之后,张浚以败军之罪,将刘锜的亲哥刘锡贬斥,斩杀了赵哲及其部将张忠、乔泽,使得军心惊惧。

  在这种情况下,环庆路将领慕容洮叛投西夏,泾原路将领张中孚、张中彦、李彦琪叛降金军,也就不奇怪了。

  虽然后来张中孚与张中彦兄弟二人又有一些反复横跳般的举动,但根子上还是因为富平之败。

  别的不说,如果要论战败之罪的话,张浚这个最高指挥难道不是罪责最大之人吗?

  吴璘对此也是心有戚戚,在之后虽然与张中彦也对阵过几次,却终究没有深仇大恨。

  而此番张中彦来信明面上是要邀请吴璘阵前一叙,但其中意味,两人都明白。

  无非就是张中彦觉得金国不行了,想要改换门庭,只不过因为已经叛逃过一次,张中彦担心宋国还会翻旧账,所以来找吴璘投石问路。

  此时张中彦正率领这一支汉儿军驻扎在凤翔府,如果能将其招降,那么吴璘也不用费尽力气去啃泾河通道了,直接沿着渭水就能杀进关中,夺回长安。

  这个时代的陇右之地可不是宋国之前的那种状态。

  为了与西夏对抗,整个陇右都成了大前线,在数次野战失利后,宋军定下的战术就是修筑堡垒,稳扎稳打。

  从西夏李元昊立国到富平之战宋国彻底丢掉关中陇右,一共八十多年,宋国就修了八十多年的堡垒。

  这个城堡,那个军寨,层层叠叠,密密麻麻,让进攻方看了都头皮发麻。

  吴璘在之前为什么拼着身体虚弱,也要猛攻德顺军?

  就是因为德顺军的军堡太多了,如果不在金军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攻下,还不知道啃到哪年去呢!

  如今张中彦想要带着凤翔府一起降宋,那真的是出乎意料的惊喜。

  不过吴璘也不是听风就是雨的小年轻,他本能的还是有些一丝怀疑。

  人做事总是要有动机的,张中彦早不写信,晚不写信,为什么要在此时送来信件?

  这其中是发生了什么了吗?

  “派遣探马,装扮好,继续去关中探查,我要所有的情报。”

  吴璘对身侧亲卫下令后,又招手将一名参谋军事唤来。

  “你去联络在关中的暗探,我要所有的消息,来往客商多少,乃至于物价高低,我都要。”

  “喏!”

  “小五,你过来替我写回信,其中大约就是老友多年未见,甚是想念,家中子女安康之类的废话。

  在最后写上一句:再一再二不可再三,人心人心思定,天下将安,还望早做准备,借以存身。”

  “喏!”

  士卒吏员们纷纷忙碌起来,而吴挺却是皱起了眉头:“父亲,是不是要改一下计划?”

  吴璘犹豫了一下,缓缓说道:“此时一动不如一静,我不知道张中彦是怎么想的,又为何有这般举措,但我的军略,岂是一人一言就可以更改的?”

  这话的意思就是宋军依旧将主要兵力放在原州,打通泾水通道为主要目标了。

  吴挺也只能点头以对。

  父子两人同时沉默下来,看着城外的景色,各自思量起了战事以及前途。

  话分两头。

  张中彦的确不是在用诱敌之计,而是真的快要撑不住了。

  在真正历史上,张中彦不想跟宋国拼死作战,所以在与徒单合喜一起攻破大散关之后,就处于二线看戏的状态。

  后来完颜雍统一金国,并且派来了援军,张中彦也乐得轻松,替完颜雍劝降了忠于完颜亮的关西将领之后,受封宗国公,继续率军在关中作总预备队。

  完颜雍虽然对张中彦大体满意,却还是忌惮对方在关中陇右的人望,不敢让他继续率领兵马立功,在战后就将张中彦调到了中原等地任官。

  可如今无论完颜亮还是完颜雍,都似乎已经忘了关中一般,这哥俩各有一摊子处理不完的麻烦,根本没有兵力,也没有将领来支援关西。

  这也就导致了,关西大局,全靠徒单合喜与张中彦二人来维持。

  徒单合喜一个异族征服者,自然是我行我素,对于关西民力没有一丁点怜惜,为了胜利,想怎么榨就怎么榨。

  可张中彦不成啊。

  他是传统的西军将门出身。

  西军将门是与关西父老捆绑在一起的,关西父老认他们,他们也得保护关西父老。

  比如吴玠守卫仙人关的时候,当时关西已经被金国占领,但关西父老硬是从敌占区运出粮草来,支援吴玠的抗金斗争。

  再比如张中彦的兄长张中孚主政关西的时候,伪齐想征收重税,直接被张中孚硬顶回去了。

  若是张中彦敢背叛的关西父老,那么他立即就会被本地子弟兵抛弃,如同无根之萍,死期马上就要到。

  但是,金军守卫关西兵力不足,也是实实在在的,徒单合喜不止一次要求张中彦征发签军,强征钱粮,但张中彦一直在敷衍。

  然而事到如今,吴璘都要发动全面攻势了,徒单合喜也急了眼,给张中彦发出来最后通牒。

  如果张中彦还不愿意干活,那徒单合喜就会派乌延吾里补去干脏活,到时候无论关西是生灵涂炭,还是十不存一,你张中彦都不要怪我!

首节 上一节 557/62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下一篇:三国:神级选择,我召唤千古一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