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金伐宋,将北伐进行到底 第584节
魏胜笑着摇头:“老夫竟然还成君子了,不过若依大郎所言,此战老夫岂不是要一直作壁上观?岂不是有失人臣本分?”
刘淮就怕魏胜在这上面认死理,连忙说道:“只有一种情况,元帅可以出战。那就是虞允文虞相公亲自来到军中,并且与元帅一起进军,方才可行。”
“到时候宋国的腌臜事,自有虞相公阻挡,元帅只需安心作战即可。”
刘淮相信虞允文,并不是对其人的政治操守有信心。而是因为虞允文但凡还想要制衡刘淮,想要控制山东,就不可能让魏胜出事。
可以说事到如今,魏胜一人的政治意义已经远大于他的军事能力了。
“另外,元帅也不用担心虞相公会在此番政潮中落败,因为虞相公依旧是官家的心腹,官家依旧需要有这么一个知兵的帅臣在军中制衡张浚,他的地位稳如泰山。”
魏胜思量片刻,眼见刘淮言语无法动摇,也只能无奈抚须点头:“那就依大郎所言。不过老夫却也不是畏战之人,会将此事写成正经公文,递给虞相公。”
刘淮再次反驳了魏胜:“不成,元帅,这封文书要由我来写才对。”
魏胜更加无奈:“都依你。”
刘淮微微松了一口气,继续说道:“其二,我让管崇彦率三千飞虎军、萧盆奴率三千白马军驻守济州,给他自主行军之权,以此来连接南北。”
魏胜皱起了眉头,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同意。
飞虎军作为山东义军中的精锐,在经历数轮扩编之后,人数已经到了三千人,而且皆是一人四马,其中有两匹主战战马。
这三千甲骑皆是身备三仗的勇士,他们不只有全身重甲,有一千人还有皮制或者铁制的半身马甲,堪称汉军版的铁浮屠。
飞虎军往往不会独立出战,还有一支人数大约为三千的轻骑跟随出动,平日充作辅兵,战时则为游骑探马。
这支轻骑的番号唤作白马军,乃是耶律兴哥以前的副将萧盆奴所率,骑士皆是归化的契丹人出身,弓马娴熟,作战风格狠辣。
刘淮此时的安排,就相当于将六千骑兵按在济州作总预备队。
而且,刘淮既然有了这番安排,肯定会暗中吩咐让管崇彦着重观察徐州局势。就相当于在不伤害魏胜自尊心的同时,给了他一番安全保障。
就算大败亏输,有飞虎军这样一支精锐骑兵在手,逃生的机会都能多不少。
可关键在于,刘淮可是天下闻名的骑将,少了这六千骑兵,在战场上不知道要少几成胜算,也不知要多几成危险。
魏胜果断摇头:“这个为父不能依你。淮北水网密集,飞虎军到了彼处根本没有用武之地,还是在河北用处大。”
刘淮也摊手说道:“那父亲还是在沂州坐镇吧,我去唤辛五郎来。”
说着,刘淮就作势欲走。
魏胜连忙拉住刘淮,咬牙说道:“那就依你!”
刘淮这时方才满意点头。
既有徐州坚城可守,外围又有精锐骑兵可作支援,在他看来,就算被围城,魏胜坚持数月也不成问题。
有这数月的工夫,刘淮有把握找出机会来,把完颜雍的主力兵马全都弄死在元城之下!
魏胜眼见刘淮这副信心满满的模样,不由得皱眉说道:“大郎,这次婚事又要揭过,阿君那里老夫再替你安抚一二,不过此战过后,无论如何都要成婚了。从简就从简,你们二人再这么拖下去,确实是不像话。”
刘淮闻言重重点头:“父亲说的对,这场大战打完之后,我就回沂州去结婚。”
话声刚落,刘淮微微一愣。
在大战之前说这话,是不是有些太不吉利了?
第706章 北伐壮志仓促起
四月初一。
临安,皇宫。
赵眘望着张浚昂首阔步而出的背影,看着身前案几之上一摞奏请北伐的文书,心中有些激动的同时,又有些莫名惶恐起来。
他想要询问周围人的意见,可史浩、龙大渊等近臣都不在,也只能将心中的犹疑全都吞到肚子里,仔细翻看起案几上的奏疏来。
“张浚、王十朋、胡铨、虞允文、陈俊卿、王大宝……”赵眘默默念着奏请北伐的朝中重臣之名,却没有翻看他们的奏疏,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右手侧。
这里也有奏疏,只不过相对于主战的来说,这几封奏疏实在是过于少了一些。
赵眘拿起其中两封,仔细看着奏疏上的名字。
“陈康伯、史浩,朕的左右丞相……”赵眘看到这两个名字之后,心中的激动也渐渐消失了。
如今陈康伯与史浩成了暂时的政治同盟,形成了主守派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奏疏中力陈利弊,认为现在依旧不是合适的北伐时机。
其中,史浩的言语最为有理有据。
他的主要反对理由是宋国兵弱,防守有余,进取不足。而且出兵耗费巨大,国库有可能撑不住。
此外,史浩再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张浚希望中原豪杰群起响应纯粹是痴人说梦,中原绝对没有豪杰。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都能灭亡秦国,如果此时北人期待大宋兵马才能成事,那他们就根本不是豪杰了!
对此,张浚用一句话就顶回去了。
难道山东的魏胜、刘淮、辛弃疾等人不是北地豪杰吗?
史浩被驳得哑口无言。
虽然原本历史上张浚与史浩持续五日的大辩论被张浚一句话杀死比赛,但史浩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意见,坚决不同意此时北伐。
以至于任张浚为江淮宣抚使的任命被史浩打回来两次,最后还是陈康伯出面来副署的。
赵眘抚摸着两本奏疏,心中犹豫不定,不过片刻之后,就从书案的一角拿起另一封文书,仔细翻看起来。
这封叶义问的遗书赵眘已经看了许多遍,对于其中内容,也已经背的滚瓜烂熟。
虽然两位江淮宣抚使都有欺瞒中枢的意味在其中,但是叶义问毕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倒也无可厚非。张浚都为叶义问求了情,因此其人的生荣死哀倒也没有任何意外。
至于这封遗书的前半部分倒是老生常谈,唯独最后一条,显现出叶义问叶相公的真知灼见来了。
“迁都建康……”
念及这四个字,赵眘心头火热一片。
临安被赵构经营良久,赵眘想要彻底独立自主,最起码还得再等十年,等赵构彻底老迈,不能任事之后,方才能为所欲为。
如果迁都到建康,就能脱离赵构的影响,另起一炉,重建赵眘自己的班底。
理由都是现成的。
临安距离中原太远,不能及时沟通往来,而建康正巧合适。
当然,临安的利益集团也是盘根错节,即便赵眘是皇帝,也不可能说迁都就迁都。
可若是能恢复中原,乃至于收复开封故都,到时候以赵眘的威望,谁还敢反对?
想到这里,赵眘终于下定了决心。
“传朕诏令,即刻北伐……”
四月五日,虞允文看着手中的皇帝亲笔诏书,默然不语。
两淮的主要将领们都在帅帐之中,静静看着手持宝剑,高居主座的张浚,同样面露肃然。
“虞相公,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面对张浚的质问,虞允文只能放下这封绕过三省与枢密院的非法诏书,长叹一声,艰涩开口:“没有。”
虞允文这次不得不跟着张浚上书北伐,因为他担心如果再次拖延下去,他就会被扫出北伐的行列。
到时候让张浚独自来乱搞一气,那才是悔之晚矣。
但这并不代表虞允文赞同赵眘与张浚二人的冒进!
“好!”张浚将宝剑拍在案几上,扫视着帐中诸将,一一点名:“李显忠、邵宏渊、刘宝、张振、戴皋、杨春、刘汜、李横、魏友、王方、贾和仲,你们可要遵从诏令,出兵北伐?!”
邵宏渊刚想要说话,李显忠却已经闪身而出,拱手大声应诺:“末将遵命!”
邵宏渊有些恼怒,又有些无奈,只能随大流一起躬身说道:“谨遵将令!”
张浚再次点头,声音也逐渐高亢起来,就连脸上也显出一丝不正常的酡红:“既如此,五日之后,全军渡淮,出师北伐!”
“喏!”
在哄然应诺声中,虞允文没来由的感到一阵寒意,不由得抬起头来,看向了北方。
大约同一时间,赵眘的诏书同样送到了主持襄樊军政的参知政事,湖北、京西宣谕使汪澈手中。
汪澈感受到了赵眘的决意,并没有如历史书上那般,将这封三无诏书封还,而是直接交于了吴拱与成闵二人,让他们着机行事。
面对皇帝的诏书,两名太尉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再加上两人也是秣马厉兵近两年,只是略微商议一下之后,就由成闵率军两万出征,从南阳盆地走方城夏道,直入中原。
两日之后,魏胜看着手中赵眘单独写来的诏书,心中波涛汹涌,有心想要立即率军对金军发动进攻,但想到与刘淮的约定,还是强自忍耐下来。
隆兴二年四月十日。
被推迟了一整年的隆兴北伐正式开始。
已经养精蓄锐两年的宋军,打‘克复中原’,‘还于旧都’的旗号,沿着铺设好的浮桥,蜂拥渡过了淮河。
席卷整个中原、荆襄、关西、河北的大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李横率淮东大军两万兵马,从濠州钟离渡淮,沿着涡河进军。
李显忠率池州大军三万兵马,从寿春渡淮,沿淝水进军。
邵宏渊率淮西大军两万兵马,从颖口渡淮,沿着颖水进军。
三路兵马齐头并进,自东南向西北,如同一张大网一样,向着汴梁进发。
四月十五日,三路兵马分别被河上坚城所阻拦,随即发动了攻城。
与此同时。
上一篇: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下一篇:三国:神级选择,我召唤千古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