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三国:王业不偏安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136节

  司马懿大军昨日出现的地方,距五丈塬一百多里!

  他步卒走得再快,也不可能日行百多里,还有余力来偷袭!

  毕竟距离摆在这,大团步兵到五丈塬至少也要两日吧?

  所以说,唯一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跨越这么长的距离发动奇袭的,只有魏军的虎豹骑。

  但虎豹骑这种精锐多难养,常理来说不可能舍得用来打攻坚战。

  最多也就是派过来试探一二,看五丈塬会不会一点防备也没有。

  而假使魏寇真欲试探,昨日就该一往无前地冲过来。

  在大汉斥候的消息刚传到五丈塬时,他虎豹骑后脚就应该赶到了。

  如此,才算是真正的出其不意,兵贵神速。

  但昨日一日都没来。

  所以昨夜大部分人都很放松,认为魏寇至少三两日内不可能来犯。

  结果不出意外地出了意外。

  杨条神色略有些黯然:“陛下,昨日派出去那两百骑,恐怕被魏寇的虎豹骑给埋伏了。”

  在发现司马懿孤军深入前,杨条手底下的两千羌骑,还有大汉虎骑大部分都被派去渭水北岸护送粮草了。

  余下近百探马只覆盖到了五丈塬方圆五十里范围内。

  直到昨日发现司马懿,杨条才派两百骑往司马懿大军所在的芒水侦查敌情,并护送苏绰与五百甲士往苏氏的武功坞去。

  可如今司马懿大军都已经出现视线当中,而那两百骑竟连一骑都没有回来。

  只有一个解释了。

  司马懿手上虎豹骑早几日就进入了武功县境,藏在了秦岭余脉的小山丘陵里,最后出于那两百骑之后,把他们截杀了。

  都是知根知底的族中勇士,死在战场上是荣耀,但若中了魏寇伏击而死,就太憋屈了。

  刘禅暗叹一气,一时无言,俯首往斜水对岸看去。

  看火把的规模,大概一万两三千支是有的,但火把是火把,到底来了多少人就难以知晓了。

  夜战之中,火把是用来迷惑敌人,制造恐慌与混乱最好的手段之一。

  甚至还有把火把绑在牛角羊角上面,驱赶牛羊奔跑,用它们来伪装成大规模骑兵的。

  说实话,昨天见虎豹骑没有来,他下意识也觉得司马懿大概不会来。

  但昨夜月圆,适合夜战,他与邓芝、董允等人还是增加了夜里守备的人数。

  直到月落仍不见来,刘禅才收心上榻,结果睡了不到两个时辰,敌袭的警报就响起了。

  忽然他想到了什么,道:

  “应该是我们发现司马懿大军出现在槐里附近时,他们就已经进入武功群山埋伏起来了。

  “但昨日苏绰他们五百甲士与二百余骑一路押着辎重,沿着渭水驰道走的,距那可以藏匿形迹的武功群山十几二十里。

  “就算被伏,也不应全军覆没一个报信的都没有才是。

  “十有八九是魏寇在南,我军在北,双方错开了。

  “毕竟两百骑,五百甲士,被两三千骑伏击也总能跑出来几个的。

  “魏寇估计是不愿打草惊蛇,所以放任苏绰他们继续向东去了。”

  杨条一滞,思索片刻后也觉得似乎有些道理,神色略为一松,转而又向刘禅伏首请罪。

  刘禅摇了摇头:“羌王二百骑之任是护送五百甲士回苏氏坞。

  “至于侦视敌情,武功县境如此之大,未能事先沿骆谷水设置哨卡,哪里是区区二百骑能够覆盖得了的。”

  斥候毕竟不是雷达,二百人撒在一个这么大的县,就跟一碗水里进了几粒盐似的。

  好在五丈塬附近遍布逻骑,而且大汉将士早有防备,也都预先做过了心理建设。

  所以司马懿的算盘打得虽好,显然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奇袭打的就是一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不是说真的突然出现在你眼皮子底下。

  而是说如果你没有事先准备,十几里外才发现敌袭,再想做准备则为时已晚。

  调兵遣将来不及,防御工事难以构建,士卒甚至主将心中恐惧,这些都是奇袭能够成功的因素。

  司马懿之所以搞这么一出,大概就是在玩虚虚实实那套,并且赌五丈塬并无准备。

  我白天都不放虎豹骑来打你,你两百斥候放在东方侦查,也没有消息传回来。

  那你五丈塬附近的斥候一定会大意,甚至你刘禅根本就没怎么在五丈塬附近布置斥候吧?

  换个看不起司马懿的人来,保不齐真就要中招。

  “陛下,魏寇大团骑兵向斜谷口杀去了!”一名布置在斜水西岸的逻骑来报。

  听到情报,刘禅下意识扭头往斜谷口方向看去。

  当然什么也看不到。

  二十里的距离,天色未亮,薄雾朦胧,简直就跟那日张郃来奇袭五丈塬时一模一样。

  就是来袭的虎豹骑全部打着火把,也不是肉眼能够看到的。

  这是最大的不安定因素,所以他才隐隐有些担忧,会不会邓芝那边的将士见一夜无人来袭,便开小差,出了差池。

  斜谷口。

  骑士落马的惨叫与战马哀嘶声不时响起。

  被汉军探马发现后,便率虎豹骑一路狂奔二十余里的文钦,听着这人嚎马嘶之声不由眉头紧皱。

  汉军布置在斜谷口的鹿角就在一里之外。

  鹿角之后则是黄土堆成的一人高的土壁,从秦岭山脚一直延伸到斜水河畔。

  也就大约半里的长度,便把斜谷口的狭窄道路彻底堵死了,只留了一个十余步的口。

  看不见汉军的人影,大概率是全部躲在壁垒后面了。

  前方还有个缓坡平台,是汉军与魏军第一次斜水大战时,平整出来的将台。

  若能登上去,便能居高临下,望见那道壁垒后面虚实如何,甚至能直接往下面射箭。

  但毫无疑问,那里同样也布置了鹿角与壁垒,同样看不见人影。

  文钦有些忌惮起来,叫来一名杂胡骑兵的都伯:

  “率你部百骑下马,去那座山坡上看一看虚实。

  “对了,不要直接冲进去,先往里面射一轮箭矢,看看里头有没有反应。”

  那杂胡骑都伯只能硬着头皮领命,他已经没有百骑了,刚才踩中陷马坑,损了两匹战马。

  虽然没死,但已经瘸了,便是带回去,过不了几日还是会死。

  待那都伯率着近百杂胡往那斜坡靠近,文钦才翻身下马,弯下腰身去寻前方的陷马坑。

  不多时便寻到一个,坑上覆以干草细尘,就是白天也很难看出这里有陷阱。

  拨开伪装,只见坑长约五尺,阔约一尺,深近三尺。

  里头埋了鹿角刺,铁蒺藜。

  文钦又把铁蒺藜捡起来,手感不对,才发现原来是木质的,惹得他为之一哂。

  国小物贫,连克制骑兵的蒺藜都要用木头来糊弄,大魏竟会连连败在这样一个小国手中。

  “司马,里面好像没人!”

  那名前去探路的都伯,声音从半山腰传来。

  文钦抬头往山坡望去。

  只见那都伯与近百属下正持着马弓,顺着汉军平整出来的步道往山坡上压去。

  每走几步便抛射一箭。

  箭矢抛入壁垒之中,并没有敌人因中箭而吃痛喊叫。

  见此情状,那杂胡百人长胆子也大了起来,登山的速度变快了些,往土壁后面射箭的间隔也变长了。

  再仔细听,也没有箭矢射中盾牌的声音传来。

  “冲!”

  那杂胡都伯干脆率着自己的部曲卯足了劲一鼓作气冲了上去。

  文钦在山下眯着眼使劲观察,却见那一队人竟真的冲到了鹿角前,一时狐疑。

  “杀贼!”就在此时,遥远山坡上突然爆发出一声呐喊,其后山上便是鼓声大作!

  文钦虽有预判,但仍然头皮一紧,紧接着便听见山坡上惨叫之声连绵不绝。

  上前探路的杂胡们瞬间便倒下一排,后排的也有不少人倒下,显然是受了一波箭雨。

  幸存之人赶忙拔腿扭头便往山下逃命狂奔。

  文钦静静看着。

首节 上一节 136/15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1566:摄政天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