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三国:王业不偏安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6节

  琬允二人早已是如遭雷击,至此刻又终于恍然大悟。

  蒋琬率先向前一步,如同安慰一个做了噩梦的孩子一般劝慰起来:

  “陛下,古语有云: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梦见自己饮酒作乐之人,天明后会遇到伤怀之事;

  “而梦见伤怀之事者,天明后反而会意外享受田猎之乐。

  “陛下今有不祥之梦,或许反而兆示国家将有喜事!

  “且不说丞相出兵一月以来,捷报频传。

  “便说昨日,丞相又来信报喜!

  “因陛下龙体有恙,臣未来得及给陛下呈上。”

  蒋琬说到这故意顿了顿,想看看天子做何反应。

  然而出乎了他的意料,天子并没有像往常收到丞相来信时那般,迫不及待地让他转呈或转述,反而一副凛然之色。

  他便只能继续开口:

  “信上说,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吏民闻知丞相举兵而来,无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各县百姓主动献纳粮草六万余石,大小运粮船只四百余艘。

  “汉羌豪杰共举兵一万二余人,随我汉军伐魏,其中更有精锐羌骑千余,战马两千余匹!

  “整片陇右,仍在固城自守负隅顽抗的,唯有陇西游楚据襄武,天水郭淮据上邽。

  “甚至陇西太守游楚都已放出话来,只要丞相能隔绝拢道一个月,他便举城归顺!”

  “隔绝拢道?”刘禅听着蒋琬道来的一条条好消息,非但没有丝毫振奋,反而更加郁愤难申,愁肠百结。

  如此大好局面!

  怎么就输了呢!

  丞相这一次北伐失败后,三郡纳名归附乃至中立骑墙之人多被曹魏清算,死的死,逃的逃。

  自此以后,陇右儿郎争归汉,箪食壶浆从王师的场景,再也没有发生过哪怕一次。

  再没人敢相信汉军能赢了。

  蒋琬以为刘禅不知道什么是“隔绝拢道”,便解释道:

  “陛下有所不知,从关中入陇右总共有四条大道可以大规模行军。

  “自南向北,一曰拢氐,二曰鸡头,三曰番须,四曰瓦亭。

  “而北边的鸡头、番须、瓦亭三道翻越拢山之后,最后又皆汇于最南边入拢距离最短,且最为平坦宽阔的拢氐道。

  “是故,我军只须固守拢氐道,阻敌粮道,便能让伪魏援军不能寸进,则整片陇右便彻底与关中失联,是谓「隔绝拢道」。

  “世祖中兴时,隗嚣割据陇右。

  “宗亲来歙(xī)率两千人饶过重兵把守的四条拢道,穿山越谷,伐林开道,直插敌人腹地,袭夺了拢氐道尽头的略阳城。”

  “我知道此战。”刘禅出言打断了蒋琬。

  “隗嚣收到消息后,立刻率兵数万,围攻仅有两千守军的略阳,却久攻不下。

  “于是又凿山筑坝,激水淹城。

  “来歙水来土掩,力战固守,打到后面箭矢耗尽,便拆屋毁舍以造箭矢。

  “自春至秋,此战打得隗嚣士卒疲弊,于是世祖大发关东兵马,御驾亲征,大汉遂有陇右。”

  蒋琬与董允听得瞠目结舌,惊讶于向来不好读书的天子,居然会对此战有如此了解。

  “陛下,这略阳要地,如今已由我汉军掌控!”

  老成持重的蒋琬有些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有史可鉴,略阳既已得手,全据陇右几乎可以说是万无一失!

  丞相这几年的呕心沥血,总算没有白费。

  “我知道。”刘禅语出惊人。

  蒋琬董允尽皆愣住。

  天子知道?他们才刚收到消息,天子怎么可能知道?

  “先帝在梦里跟朕说了。”刘禅准备发扬封建迷信思想,给先帝托梦增加些说服性。

  “先帝还跟朕说,那座略阳城,便是如今略阳县的街泉亭,又名街亭。”

  琬允二人本来仍对天子口中的先帝托梦之辞不以为意。

  可略阳城就是如今的街亭,这是丞相前几日亲自到街亭考察之后才确定的。

  便是他与蒋琬,在收到丞相来信前也从未听说过街泉亭这三个字。

  天子如何知道?

  真是先帝托梦???

  刘禅从琬允二人的表情中看出了他们的惊讶。

  于是弯下腰身,将叠好的帛书自案上拾起,递向前去。

  蒋琬上前,接住,打开。

  董允凑上前来。

  刘禅任二人低头看信,道:

  “先帝还告诉我,参军马谡被丞相安排于街亭,负责断拢之任,裨将王平辅之。

  “而马谡好大喜功,违背丞相命令节度,依阻南山,不下据城,被贼截断水源,以致大败。

  “于是北伐功败垂成,汉室再兴无望。”

  年轻的天子声音戛然而止。

第5章 前未有之,朕亦不免!

  错愕,惊诧,迷茫,恐慌,是琬允二人此刻的心情。

  一开始,当刘禅说先帝托梦,预言北伐将败,汉家将亡时,他们结合如今捷报频传,节节胜利的现实,觉得不过是个“梦”,而非“谶”。

  然而,当刘禅竟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街亭就是当年略阳,说出丞相派马谡、王平断拢,又出说出马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时。

  这个梦在他们眼中,已然变成了“谶”,还是已经部分应验的谶。

  因为丞相在来信中真的提到了略阳就是街亭,真的提到了马谡、王平负责隔绝陇道,甚至丞相亲手标注的地形图上,街亭出城往南不过一里,便真有一座土塬尤其突出。

  像蒋琬与董允这类与丞相志同道合的人,向来崇尚事功,对谶纬从来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你真也好假也好,我证明不了,但不妨碍我脚踏实地做事。

  然而不论他们多么奉行实干兴邦的理念,也不论他们对“谶纬”多么敬而远之,谶纬之学始终是他们意识里一座无法搬掉的大山。

  因为他们一生所学,就是被谶纬之说改造后的儒学。

  因为没有证据能证明,谶纬之说是假的。

  反而有更多事实说明,谶语真的会在未来某一日应验。

  只能说,大汉自有国情在此。

  刘秀这位开国之君吃到了『刘秀发兵捕不道』『刘秀为天子』这两条谶语的红利。

  晚年时『宣布图谶于天下』,正式把谶纬当做官方意识形态,颁布谶纬官方教材,以谶纬之学为内学,以传统经典为外学。

  不学谶纬,不得入仕。

  他儿子汉明帝,为了进一步强化谶纬神秘学说,将东汉的开国二十八功臣与天上的二十八宿一一对应,强调其封侯顺序与官职大小是上天早已安排好的。

  到他孙子汉章帝时,更是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白虎观召开了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

  会议的讨论结果,被班固纂辑成《白虎通德论》,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

  这部经典,把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融为一体,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

  你想入仕,你就得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等到了汉末,彻底神学化的儒家已经成为主流。

  经学家一个个都像极了神棍,一张嘴就能轻易将一切自然奇观与灾异同朝政得失联系起来。

  不过,天下那么多读书人,真的都信谶纬与奇观吗?

  信,大写的信。

  就是心里不信,表面上也一定要表现得信。

  你不信?

  你敢违背天家的意志?

  你敢给天家牧民上强度?

首节 上一节 6/15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1566:摄政天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