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256节
“谢殿下!”三人同时将杯中酒饮尽。
“日后有时间,二位表兄和姨丈多和东宫走动些。”李承乾有些客套的说了一句,然后转身朝着其他人走去。
今日最大宾客是洛州司马赵叔坚,他在户部经营多年,如今又任洛州司马,很快就站稳了脚跟。
不过今夜他喝的很多。
同样,皇帝也喝得很多。
酒宴散去之后,李承乾陪伴张阿难将李世民送出殿外。
秋风吹来,皇帝的神色轻松了许多,他平静的缓步而行。
突然,他转过头看向李承乾道:“承乾,日后朕见你们兄弟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父皇这是什么话,父皇想要见儿臣和稚奴,随时召见就是了。”李承乾一脸的不明所以。
李世民摆摆手,然后冲着前方走去,同时说道:“你回去吧。”
“喏!”李承乾诧异的看了张阿难一眼,张阿难微微躬身,然后朝着皇帝追了过去。
……
东宫,明礼殿。
明烛高燃,李承乾坐在桌案后喝着浓茶,思索着皇帝刚才的话。
一阵轻微的声音响起,李承乾抬头,是内侍徐安。
李承乾问道:“王家的事情查的怎样了?”
“回殿下,这里是王家在朝中的所有在职官员名单,奴才没查出什么特别的。”稍微停顿,徐安说道:“不过王家手下有太原,乃至于整个并州最大的商队,通行南北东西……”
“嗯?”李承乾瞳孔微微放大,他终于明白了,原来他们是和张亮有牵扯,怪不得这么急呢。
“殿下,要继续查吗?”
“不用,太原王氏大族,再查就该引起他们的反应了。”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将我们的人手收拢,然后按计划投放在洛阳城中,尤其是前几日在王家四周转的人,全部收起。”
“是!”徐安立刻躬身。
是的,前些时日将王家架起来,最后逼的他们不得不将女儿,将前世李治的皇后嫁入东宫的人,正是李承乾。
“我们在青雀手下的那批人现在已经逐渐调到洛阳了吧?”李承乾微微抬头。
“到了,因为在朱雀门前及时反正,所以他们被授为河南洛阳的县尉主簿!”
“足够了,让他们小心去接近晋王的岳丈,洛州司马赵叔坚。”李承乾眼神微眯。
“喏!”
……
夜色之下,一匹快马迅速的接近洛阳城东上东门,马上骑士还没有接近城门,就已经高声喊道:“营州六百里加急军报,即刻奏送陛下!”
“开城门!”城门守将立刻抬手。
城门打开,马上骑士疯狂的朝着紫微宫而去。
急促的马蹄声,踏碎了洛阳的寂静夜色。
第249章 晋王,你回太原去吧
贞观殿中,李世民坐在御榻之上。
李承乾站在丹陛三阶之上,李治站在丹陛一阶之上。
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杨师道,岑文本,刘洎,于志宁,唐俭,李大亮,程知节,尉迟敬德等人,分列殿中文武两班。
刚刚从辽东回来的亳州刺史裴思庄站在殿中,持笏拱手道:“在辽水东侧一里之处,有一条高一丈的长城。
从辽北沿着辽水,根据山地丘陵的地形而修成,一路蔓延到大海,长达千里的长城,中间还有二百山城依托。”
“千里长城,两百山城!”李世民皱着眉头,看向裴思庄,忍不住的问道:“为何这样的事情,之前从未有人奏报过?”
“陛下,辽水并非一条,乃是好几条河流并行而下,平常时节各不相扰,水流充沛之季,又汇合成一条大河。”裴思庄面色无奈,摇摇头道:“水流充沛之季,便是斥候也无法穿越,水流干涸之际,高句丽之人的斥候直接冲至最外面一条河,几十年都是如此。”
“几十年?”
“回陛下!”裴思庄认真拱手,说道:“这条长城已秘密修建了十六年。”
“高建武?”李世民眉头顿时就皱了起来。
“是的,陛下,自从贞观以来,高建武畏惧陛下,便秘密地从北向南修建长城,以阻大唐攻势。”裴思庄拱手,说道:“那长城虽然并不高,也不厚,但依托地形,加以寒冬天气,必然对大军攻伐造成影响。”
麻烦了。
李承乾,还有殿中群臣全部都明白,这下子是真的麻烦了。
大唐攻伐高句丽,最担心的便是天气。
寒冬腊月,手脚冰寒,甚至连刀柄槊杆都握不住,如何征战。
更别说还有粮草被服的影响。
广阔辽河,千里长城,茫茫山野,不知道会阻隔大唐多长的时间。
“他真的该死,他早就该死了。”李世民恨恨的咒骂。
虽然这一次高建武是被大唐算计而死,但皇帝依旧恨不得将他生吞活剥掉,
“臣这一次出访高句丽,察觉高句丽国内,南北调动频繁,亲王室的军队被调往南方,攻打新罗,而盖苏文的嫡系则是北调辽东,准备应对大唐。”裴思庄拱手,说道:“臣在卑沙城遇到司农丞相里玄奖,臣本想让他回返,但他依旧坚持出使高句丽……”
“他是信臣。”李世民轻叹一声,然后抬头看向群臣,道:“诸位爱卿,盖苏文弑其君,贼其大臣,残虐其民,今又违我诏命,侵暴邻国,朕不可以不讨。”
“喏!”群臣齐齐拱手,对于大唐征伐高句丽,没人反对,但……
“陛下。”房玄龄站了出来,面色担忧的拱手道:“陛下要亲征辽东吗?”
李世民看向殿中群臣,他知道,以前的时候,他还可以拖延下去,但现在,一切已经到了不得不发的地步。
“是的,朕将亲征辽东。”李世民说完,看到房玄龄还要说什么,他立刻摆手道:“这是之前朕的想法,但如此辽水凶险,如果不能突破辽水和千里长城防线,朕便是亲征也没有作用。”
房玄龄眉头微微一挑,不再多说什么。
殿中其他想要阻止皇帝的人,也都暂时的安静了下来。
“诸卿说说吧,该如何突破这条由辽水,长城,还有地形构筑而成的千里防线吧?”李世民抬头看向群臣。
兵部尚书李勣站了出来,拱手道:“陛下,千里长城,长城千里,必然有其薄弱之地,派人寻找并刺探薄弱之地,最后聚集大军,一击而破。”
李世民缓缓的点头,说道:“爱卿所言有理,但这就需要有一条稳固的桥梁。”
皇帝抬起头,思索着说道:“突破辽水不难,突破长城也不难,但彼辈必然会依托二百石城,来回突袭。
一里之地,攻我粮道,我便难以立足,时间一长,要么粮草不足,要么人困马乏,后援断绝……除非能有一条稳固的桥梁,但高句丽人会任由我们搭建桥梁吗?”
“陛下,高句丽人水军虽然不强,但也不可轻视!”裴思庄站出拱手。
“嗯!”李世民淡淡的点头,他知道,高句丽人在辽东准备十六年,不知道预备了多少应对大唐攻伐的手段。
贸然前往会有麻烦的。
“阎卿,姜卿,杨卿,丘卿。”李世民点出几个名字,然后问道:“你们说该当如何?”
阎立本,姜行本,杨务廉,丘行淹四人从班列之中走出。
阎立本率先拱手道:“陛下,建立稳固的桥梁很难行的通,因为建筑桥梁本身耗时极大,尤其高句丽还有投石车干扰,加以弓弩,到时死伤无数,怕也难以有成。
所以微臣建议应当以浮桥为主,加以战船来回,一次而成。”
“臣也是如此想。”姜行本,杨务廉,丘行淹三人齐齐拱手。
“浮桥。”李世民轻叹一声,说道:“朕又何尝不知道要搭建浮桥,但是当年杨广度辽水,便是因为高句丽在上游投掷木桩,最后导致浮桥损毁,军士死伤无数,出师不利,连场大败。”
说建浮桥,但建浮桥哪有那么容易?
浮桥不稳,而且易被火焚,一旦中途被毁,那么已经度过辽河的战士,立刻就为成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当年前隋右屯卫大将军麦铁杖,他就是这么死的,诸卿当中有不少知当年事人,朕不希望看到你们当中,也有人如此!”李世民不由得轻叹一声。
“赤壁之战。”李承乾抬头,看向皇帝,然后站出拱手道:“父皇,儿臣记得,当年赤壁之战时,曹操因手下将士不识水性,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
皇帝的眉头不由的皱了起来,说道:“你已经说了赤壁之战,难道高句丽人便不知道赤壁之戰了吗,到时候,他们只需要放一把火,便足够烧掉所有的船只。”
“父皇,儿臣说的,不是战船作战,而是浮桥。”李承乾拱手,说道:“浮桥之策,之所以难行,是因为构建浮桥多用小船,如此才能方便船只勾连,木板搭建。”
小船好勾连在一起,大船就不行了。
这是常识。
“所以儿臣想,是不是可以打造一种比那种临时找的小船来搭建浮桥,还要更大,更加结实,更加方便勾连的船只。”李承乾拱手说道:“只要有成,船上将士无需太多,而且有后面勾连,便是遇火也可以损随时后退。”
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关键是,若是能将战船随意拆卸,用的时候是浮桥,不用的时候,能够迅速形成战船。”
“若是如此,这战船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阎立本皱着眉头看向李承乾。
“灵活,防止撞击,防火。”李承乾抬头,说道:“又足够大,能安置小型投石车,又要能快速前后勾连,又能快速拆开。打造出二十艘这样的战船,或许便足够渡河了。”
“不可能有这样完美的战船,必然会有漏洞所在。”姜行本站出拱手,有些迟疑的看向李承乾。
“这是必然。”李承乾点头,对着皇帝拱手道:“父皇,儿臣提醒父皇,如今大唐要渡的不是长江,而是辽水。”
群臣突然一愣,随即醒悟过来,渡辽水可没有渡长江那么难。
“到时候,分散渡河,相互掩护,不停袭扰,最后在某一日夜间突然渡河,渡过河流之后,清剿上下两岸,避免被火攻,那么剩下的,便是防备水中木桩。”李承乾拱手,说道:“儿臣看,不如在渡河的同时,用铁链封锁河面,阻拦木桩,减小冲击,同时在上游侧船身,覆盖羊皮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