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257节
“羊皮袋?”李世民皱了皱眉。
尉迟敬德站了出来,拱手道:“臣知道,羌人行黄河时,用的就是羊皮袋扎成的小船,的确可行,不过只能够抵挡一次。”
“那就同时多建几座浮桥。”李承乾抬头,拱手道:“上面做掩护,最下面一座才是真正过河之处,最后只需要将上游放置木桩的地方捣毁便足够了。”
“时间,还是时间。”李世民眉头皱了起来,这样即便是能够争取一些时间,但也未必足够。
“儿臣只能想出这些办法了。”李承乾有些无奈的拱手。
他也不过是从后世的知识中,找出的一些办法,更多的人他又不是专业人士。
“暂时足够了。”李世民看向李承乾,说道:“太子即刻返回长安,在长安秘密打造战船,先打造出几艘来,看看效果再说,同时诸卿找人继续想办法。”
“喏!”群臣齐齐拱手。
辽水,千里长城,还有二百石城,加上山势,真的很麻烦。
“晋王!”李世民看向李治。
李治立刻拱手道:“儿臣在。”
“你回太原去吧。”皇帝一句话,群臣立刻惊讶的抬头。
李承乾更是如此,这就让李治就番了。
“韦卿!”李世民看向韦挺。
御史大夫韦挺立刻站出拱手:“臣在。”
“以你为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去太原辅佐晋王,同时治理地方。”李世民抬起头,神色异常平静。
“臣领旨。”韦挺沉沉低头。
李承乾终于恍然过来,一直以来,他总觉得他忘了什么,原来是韦挺。
低头,李承乾嘴角弯了起来。
第250章 刘洎会被冤杀,房玄龄会被诬告谋反
渭水幽幽。
秋叶青黄。
晃动的马车内,李承乾将手里奏本递给马周,说道:“孤实在没有想到,父皇竟然就这么让稚奴就藩了,太快了。”
李治头夜刚刚成婚,立刻就被皇帝赶去了太原。
这样的落差,李承乾那日在大殿之上,亲眼看到李治的脸瞬间就绿了。
马周看着手里的奏本,没有开口说什么。
李承乾摇摇头,叹声道:“孤原本以为,稚奴会留在洛阳,没想到父皇这么快就让他回了太原,而且还让韦挺做他的长史。”
韦挺调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李治的脸色肉眼可见的好看了许多。
韦挺虽然是李佑的岳父,而且他还在暗中联络李泰,但他终究是京兆韦氏的头面人物。
这一次韦挺从御史大夫调任并州,其实是贬官,只是李承乾也看不出究竟是因为李佑谋反,还是说是李泰的事情。
韦挺在李泰谋反之前,就跟着皇帝去了河北。
李泰谋反的细节他并没有介入,而且在李泰的书房,也没有任何两人来往的信件。
再加上杜楚客的突然出现,让所有人都以为躲在李泰背后算计的人是杜楚客,根本没有继续往下深查。
尤其皇帝连见都没见杜楚客一面,就将他直接斩了,就算有什么话,杜楚客也没法说。
只能被迫背锅。
“有扶阳县男在并州,晋王很容易就能在太原站稳脚跟。”稍微停顿,马周说道:“尤其是清河赵氏作为外家,加上扶阳县男背后的韦家,赵家背后的杨家,他们足够能够和王家在太原抗衡。”
李承乾一愣,轻声道:“太原王氏?”
“是的,殿下新娶的太子良媛背后的太原王氏。”马周很肯定的点头。
“稚奴到了太原,的确实际上就和太原王氏构成了平衡。”李承乾缓缓的点头。
太原王氏的女儿现在已经成了他的外家,自然不可能和李治走的太近,所以……皇帝是在用李治来平衡王家。
太原,并州。
王家是并州最大的世家,没有之一。
怪不得之前王家的女儿要做晋王妃,皇帝不仅没有答应,反而极快的,就让王家的女儿做了李承乾的太子良悌。
“陛下东征,并州自然需要稳定,稚奴赴任并州就是必然之事。”李承乾缓缓点头。
李治去了并州上任,太原王家的女儿怎么可能做他的晋王妃。
一旦成了,皇帝在前线也会感到不安的。
“所以太原王家的女儿成了殿下的太子良媛。”马周看了李承乾一眼,说道:“杨相此番跟随殿下一起返回长安,陛下怕也是类似的做法。”
中书令,吏部尚书杨师道。
李治娶了杨家的外孙女,杨家和李治的关系明显开始走近。
然而当皇帝让李承乾返回长安的时候,他将房玄龄留在了洛阳,却让杨师道返回长安。
这里面制衡的的味道太明显了。
李治去了太原,用李承乾的外家太原王氏来制衡他。
李承乾回了长安,用晋王妃的叔公杨师道来制衡他。
这就是皇帝的平衡手段。
清晰,复杂。
“不止如此。”李承乾身体靠在马车内的软榻上,轻声说道:“太原王氏,弘农杨氏,还有京兆韦氏,其实也在制衡之中,加上孤和稚奴,相互制衡相互合作,足够保证长安和太原稳定。”
“殿下居于长安,稳定西北和西南;晋王居于太原,稳定并州和草原。”稍微停顿,马周说道:“再加上洛阳,足够在陛下东征的时候压制天下了。”
长安,太原,洛阳构成了稳定的三角,加上天下府兵多在这三个地方。
足够保证皇帝在东征时的天下稳定了。
再加上李承乾和李治在制衡天下的同时,又同时彼此制衡,皇帝的后路足够稳定。
现在,李承乾算是彻底的明白了。
皇帝真正要的,就是他在东征的时候,没有任何隐患,不会有人行杨玄感之事。
不管是李承乾这个太子,还是李治这个晋王,他们都别想在皇帝东征弄什么幺蛾子。
“父皇的手段高明啊!”李承乾轻轻笑笑,说道:“看样子,孤要学的还有很多。”
“是!”马周看微微低头,稍微悬起的心也放了下来。
皇帝要东征,朝中最害怕无非两点。
要么是太子镇压不住局面,局势不稳。
要么就是太子不愿意局势太稳。
从马周和李承乾这段时间的接触来看,太子并没有那些令人担心的危险想法。
“长安和太原好说,洛阳不对啊,父皇何以现在以稚奴的岳父任洛州司马?”李承乾有些不解的向马周。
李承乾之所以以为李治会留在洛阳,就是因为他的岳父赵叔坚做了洛州司马。
马周略微思索,说道:“如今的洛州长史薛大鼎,是治水好手,恐怕用不了多久,陛下就会将他调往河北,到时洛州长史应该就会换人了,若是不出意外……”
“东宫的人?”李承乾诧异的看向马周,说道:“东宫好像除了长史,没人有资格调任洛州长史了吧?”
洛州长史是从三品的重臣,东宫除了张玄素以外,马周,长孙祥,来恒和独孤大宝,要么资历不足,要么能力不够。
至于张玄素,他是太子詹事,皇帝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将他调走的。
“臣不知道陛下会怎么做,但陛下一定会有办法的。”稍微停顿,马周说道:“在陛下东征之时,晋王的岳丈任洛州司马,意味着晋王的手可以介入洛阳,一旦晋王掌握了洛阳,那么就意味着长安东出的路被堵死……”
李治一旦掌握了洛阳,就意味着长安和太原,以及洛阳,三足鼎立的局面会失衡。
长安会冲击太原和洛阳,而太原和洛阳东南,齐鲁,山南,还有整个江南,岭南都会失衡,从而危及到皇帝的东征。
“陛下也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所以陛下肯定会从东宫调人,加以制衡。”马周稍微松了口气,说道:“如此一来,就等于殿下的手和晋王的手就都能伸入洛阳,那么只需要有人领头,整合两股力量,就能镇压天下。”
李承乾微微点头,说道:“不管如何,父皇东征的大局不能破。”
“是!”马周肯定的点头,然后他又小心的看向李承乾,问道:“殿下,那浮桥的事情?”
“孤心里有数,明日便召集工部,将作监和少府监在北苑,一起打造浮桥船。”李承乾很直接的点头。
“喏!”马周微微松了口气。
李承乾看着马周,他的心里有句话要问,但最后还是被憋了回去。
如今才八月,可是看皇帝的种种布局,是已经在为东征做最后准备了。
看样子,他似乎不打算回长安了。
大唐出兵高句丽,起码得是十一月出兵,年底抵达辽西,休整两月,等到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再进兵高句丽。
但现在看来,似乎皇帝要继续待在洛阳。
从八月到十一月,他没有任何要回长安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