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323节

  李勣站在群臣当中,目光闪烁。

  如果真要派人护送的话,那么这些人就会成为将来攻灭西突厥的战力。

  ……

  “第二件事情便是吐蕃之事。”李承乾神色严肃,说道:“父皇,吐蕃已经近乎吞并了羊同,羊同王虽然还活着,但是权力被架空,人也被软禁,吐蕃的势力不仅通过羊同渗透到了西吐谷浑,影响到了南丝绸之路,甚至还抽调了数万的羊同骑兵。”

  吐蕃骑兵,象雄骑兵,羊同骑兵,苏毗骑兵,再加上尼波罗骑兵,是如今吐蕃的主力作战部队。

  以前,吐蕃也能抽调羊同骑兵,但人数并不多,但是现在,他们却能够毫无顾忌的抽调羊同骑兵,实力将会大增。

  “所以,你才让羊同王子到了长安。”李世民有些欣慰的看了李承乾一眼。

  如果没有羊同王子这枚棋子,那么大唐对于吐蕃吞并羊同,将没有丝毫的办法,但是如今有了羊同王子这枚棋子,那么他们就可以想法,直接从羊同对吐蕃发起攻击。

  当然,前提是他们先帮羊同王子复国。

  李承乾拱手,说道:“想要介入羊同,除了东西吐谷浑,最好是从龟兹,疏勒,葱岭,然后杀入羊同……”

  “等等!”李世民皱眉看向李承乾,说道:“你的意思是说,吐蕃也可以通过羊同,介入葱岭和疏勒?”

  “是!”李承乾拱手,吐蕃对于丝绸之路的贪婪是显而易见的,后世吐蕃和大唐之间的战争根本就是对丝绸之路的掌控。

  “朕知道了,回朝之后,朕就去见羊同王子,看看该怎么想办法布局了。”李世民眼神冷森。

  “第三件事,是御史大夫之事。”李承乾拱手,说道:“御史大夫之死,最后查证的确是自缢身死,不过在此之前,他家中已经有人给他下毒,而最后查证是一名叫做公孙常的术士。”

  “天下通缉公孙常。”李世民打断了李承乾的话,摇摇头,说道:“韦卿之事,朕亦有些惭愧,传旨,复其扶阳县男爵位,复赠其金紫光禄大夫,追赠润州刺史。”

  “是!”李承乾拱手应命。

  群臣齐齐拱手道:“陛下仁德。”

  李世民轻叹一声,说道:“此番辽东征战,折损甚多,礼部开始拟定诸丧葬追赠之事吧。”

  “喏!”李道宗立刻站出拱手。

  李世民摆摆手,看向李承乾说道:“此番辽东征战,朕总算是杀入了平穰城中,等下一次朕再杀过去的时候,必定能够攻破平穰,灭高句丽。”

  李承乾稍微犹豫,然后拱手道:“儿臣必定倾己之力,助父皇攻灭高句丽。”

  李世民满意的笑了。

  长孙无忌站在群臣当中,看到这一幕,心中不由得轻叹一声。

  皇帝的身体不好,之前的脓疮倒也罢了。

  真正麻烦的在于被李治吮吸之后,李承乾虽然说处理及时,结果不会怎样,但是长孙无忌的心中,却总有一种惴惴不安的感觉。

  若是皇帝的身体,因为脓疮而彻底垮了,那么什么再征高句丽都是泡沫。

  但现在皇帝根本听不进什么劝谏之言,如果太子真的劝阻,反而会让皇帝生气,但是他如今表态全力支持皇帝,皇帝自然就满意了。

  皇帝淡淡的抬头,然后说道:“朕预计在两到三年来,重新踏足辽东,这里面辽东的备战很重要,所以这些年,依旧少不了要有大量的粮草运往辽东,太子,你觉得朝中能支撑?”

  群臣之中,李勣忍不住抬头,看了李承乾一眼,然后看向前方的唐俭。

  怎么突然间有种太子才是真正在当家的感觉,而不是唐俭这个户部尚书。

第310章 李承乾的馊主意

  李承乾神色凝重起来,沉吟道:“从贞观十五年起,父皇便开始在河北储备粮草军械,共用三年,完成了征战辽东的准备。

  但开战之后,仅仅一年,粮食储备便已经消耗大半……主要是辽东四十万百姓所致,第二年朝中勉强支撑,到了秋后,辽东丰收,也算平衡。”

  听着李承乾所说,殿中群臣的神色逐渐严肃起来。

  “所以,父皇,高句丽征战,大唐准备两到三年,击败不难,甚至击破平穰城也不难,难的是拿下高句丽之后,高句丽的三百万百姓如何处置?”

  李承乾忍不住有些艰难的摇头,说道:“若是这三百万百姓一年的粮草全部都由大唐支撑……父皇,这太难了。”

  大唐灭高句丽,不难,难的是灭了高句丽之后治理百姓所需要的粮草。

  “太子所言偏颇了。”李勣拱手站出,看向李承乾道:“高句丽亦有产出,高句丽自身每年产出便够其三百万百姓所用,所以大唐最后需要支撑的,并没有那么多。”

  “英国公所言大体无差。”李承乾转过身看向李勣,然后又看向诸位军中将领,认真说道:“这一切都前提,是高句丽在最后关头,不要狗急跳墙的烧毁粮草,否则……”

  高句丽在撤走的时候,为防止粮草落入大唐手中,成为大唐用来征伐高句丽的基础,所以,他们经常就会在撤走之前,尽量的烧毁残余粮草。

  这样的事情,在大唐攻伐辽东之时,屡见不鲜。

  李世民坐在御榻上,微微点头,说道:“众卿,日后攻伐之时,若非必要,还是要注意粮草保护之事。”

  “喏!”群臣肃然拱手。

  此刻依旧能够站在大殿之中的文臣武将,早已经超脱了普通的征战杀伐之事,对于后勤和未来的治理之事,他们同样有着深刻点理解。

  毕竟大唐的军中将领,很多都要转任地方刺史,甚至是同时兼任。

  地方治理之事,他们也有相当的了解。

  李承乾看向皇帝,拱手说道:“父皇,依照这两年征战之事,朝中准备,除了支持军前战斗以外,多余能支持三十万百姓一年所需的粮草……当然,若是高句丽的老弱妇孺餐食减半,仅保持不饿,那么这个数字能够撑到五十万。”

  李世民微微颔首,道:“也就是说,在高句丽战场的缴获之外,朝中能支持五十万缺粮百姓。”

  “是!”李承乾拱手,说道:“剩下的,就看高句丽的缴获,能不能够支持高句丽三百万百姓一年所需了。”

  大唐占了高句丽,第二年组织生产,一年秋收哪怕不是太足,但也足够高句丽之地勉强自足了。

  剩下的就是治理和收获之事。

  “三百万怕是不行。”李世民直接摇头,说道:“朕已经下令在鸭绿江和大同江之间彻底毁灭生产之事,中间的百姓会被尽皆赶往大同江以南,所以,这几年,高句丽能养活两百万百姓就不错了。”

  “倒也不止如此。”长孙无忌拱手,看了李承乾一眼,然后才又看向李世民说道:“便如同太子所言,只要老弱妇孺吃的少些,高句丽百姓还是能够勉强活下去。”

  “但我大唐不能如此。”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认真说道:“有人吃的多,有人吃的少,尤其还是刚灭国的地方,只要稍微有人调拨,那么立刻便是波涛汹涌的反潮……好几百万人啊!”

  “那么太子觉得该如何?”李世民抬头看向李承乾。

  “父皇!”李承乾拱手,说道:“儿臣分析过高句丽的地形。”

  “原本平穰以北的沿海平原,差不多有五十多万人口。因战事,这些人被迫迁移到了平穰以南的沿海平原和东部山中,还有更东面的狭长平原中。”李承乾摆摆手,一旁的内侍将兵部描绘的高句丽地图拿了出来。

  群臣同时看向了地图。

  “如今的情况,高句丽西部沿海平原,包括平穰如今差不多有百万人口,甚至是百五十万;剩下差不多有百万多人口分布在山中的城池当中。”李承乾稍微停顿,看了李勣一眼。

  李勣站出拱手,说道:“高句丽经过当年杨广三征,对于构筑山城进行防御很得心应手,而且他们在山城中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和百姓,同时又依靠山中野味生活,所以,广阔天地,有个百万众并不奇怪。”

  “另外,东部沿海地带的平原中,差不多也有几十万人口。甚至因为开战,高句丽还刻意迁移了不少。”李承乾拱手,然后说道:“当然,父皇,这里面必然有差错,但大体不差。”

  李世民微微点头,看着李承乾问道:“所以呢?”

  “儿臣的建议,是先放弃高句丽东部山区不攻,全力拿下南北沿海平原,当然,还有平穰。”李承乾认真拱手。

  “那就是一百五十万人口。”李世民缓缓点头,说道:“以高句丽南部沿海平原的产粮,扣一下,还是能养活不少人的。”

  “陛下,不止一百五十万。”李勣拱手,说道:“高句丽山脉外围的山城,尤其是那些在出山口的山城也是都必须拔掉的,一旦那些那些城池,还有一些主动来投的,差不多能有两百万。”

  “这便是如今朝中两三年积累之后,所能够支撑的最大战事规模了。”李承乾微微拱手,然后一句话将事情总结了出来。

  殿中群臣顿时就明白,以如今朝中的情况,想要彻底灭绝高句丽并不现实。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攻下平穰,然后占据高句丽不多的产粮之地,同时阻挡山中杀下来。

  这是对大唐最好的方式。

  “看样子,朕想要一口气灭了高句丽真的不现实啊!”李世民轻叹一声。

  “一次不行便再来一次。”李承乾诚恳的拱手,然后说道:“只要天下没有灾害,辽东和高句丽都能丰收,父皇攻克之后,只需要再等两三年,那么便能够彻底杀入高句丽山中,彻底灭了高句丽,让其为我大唐领地。”

  “好,便如此吧。”李世民有些感慨,但也有些安慰和定心。

  原本因为病痛而有些混沌的脑海,这一刻也彻底的清晰了下来。

  李承乾说的,的确是对大唐最好的方式。

  虽然他也有不甘,但他终究是李世民,这里面的利弊他还是分辨出来的。

  ……

  “不过儿臣纵观整个战事,想要顺利的按照父皇的意图平灭高句丽,还需要削弱高句丽的实力,同时还有一个地方也不得不重视……”李承乾微微抬头。

  “百济!”李世民的脸色微微冷了下来。

  李勣站出,拱手道:“陛下,此番大战,百济共出兵五万,还有民夫十万,大小船只数百艘,对我大军的影响不小。”

  李世民出兵高句丽总共也不过水陆十万大军,百济就出兵五万支援高句丽,虽然不是倾国,但绝对是倾力了。

  “所以朕试图通过售粮之事来挑拨百济和高句丽的关系。”李世民摇摇头,说道:“可惜百济在高句丽以南,海军攻灭又不现实,只能如此。”

  杨广前车之鉴,只是海军的话,实在太容易被人埋伏了。

  当然,也是因为如今的大唐水军实际上还不够强的缘故。

  所以,现在对付百济,只能用间接的挑拨人心的关系。

  皇帝希望通过百济转卖大唐的高价粮,来挑拨百济和高句丽的关系。

  当然,不是高句丽和百济上层,这点高价在人家眼里不算什么。

  他真正挑拨的是高句丽百姓和高句丽贵族之间,和百济贵族,百济百姓之间的关系。

  这里面自然也少不了百骑司和兵部职方司的精心运作。

  “太子,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皇帝抬头看向李承乾,笑着问道:“朕看你平日里想法颇多,如今有什么好办法吗?”

首节 上一节 323/7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王业不偏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