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503节

  李承乾笑笑,说道:“三月初一,朕就要封太子了,其他诸子也要封王,等将来,你有了儿子,封辽王如何?”

  苏旖下意识的抬头,想了想问道:“是因为阿耶在辽东吗?”

  “你啊,反应太慢了。”李承乾轻轻捏捏苏旖的鼻尖,然后轻声说道:“大唐要灭高句丽,辽东是根基,所以,岳丈怕是还要在辽东待上几年。”

  “那臣妾不是好几年都见不到阿耶了吗?”苏旖不由得有些焦虑。

  “瞎想什么。”李承乾在她的后背上轻轻地拍拍,然后才说道:“这两年大唐在高句丽会有一场大战,朕虽然不至于御驾亲征,但是还是要到河北看一看的,到时候你跟着朕一起去就是了。”

  “陛下要去河北?”苏旖有些茫然的抬头。

  “嗯!”李承乾神色严肃的点头,说道:“到了河北,朕会将岳丈,还有军前大将都调回河北,到时候爱妃和姑母,就可以都见一见岳丈,而且姑母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去辽东走一走,当然,你就不行了。”

  “大战结束之后,阿耶会有时间回长安吗?”苏旖下意识的问道。

  “当然。”李承乾点头,说道:“这一战重创高句丽之后,局面就会缓和下来,到时候每年年底都让岳丈回来就是了,而且那个时候,也该商量彻底的灭绝高句丽的事情了。”

  “灭高句丽,陛下会御驾亲征吗?”苏旖忍不住的在李承乾身上爬了起来。

  “不会。”李承乾很直接的摇头,说道:“朕不是父皇,朕没有那种冲锋陷阱的爱好,朕更愿意看到,大唐的弩箭能在战场中更多的杀伤敌人。”

  “嗯!”

  ……

  二月中旬,科举考试没有多久,科考成绩还没有出来。

  这段时间,正是科举士子们最放浪形骸的时候。

  同样的,科举所用雪纸的事情,也在一时间传遍整个长安。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盯着朝廷的一举一动。

  就在这一日,长安西城,在五百名千牛卫的护送下,一支使团悄悄的从最西北的开远门进了城,然后悄然的转向了西北角落里的修真坊。

  吐蕃国使吞弥·桑布扎,还有他带着的所有金银珠宝,全部都被送进了一座偏僻的宅子里。

  至于他带来的那些吐蕃骑兵。

  全部被扣在了兰州。

第462章 李义府,用出些手段来,让朕高兴高兴

  两仪殿中,李承乾放下手中细竹金笔,抬头看向站在一侧的段宝玄,道:“所有一切都安排妥当了。”

  “是。”段宝玄拱手,说道:“遵陛下旨意,吐蕃国使入京之事极为隐秘,不会有人知晓。”

  “嗯!”李承乾点点头,说道:“接下来的事情也由你负责,盯着那边,不要让任何人接触。

  同时,若有人试图窥伺,查清楚他们背后的人。”

  “喏!”段宝玄肃然拱手。

  李承乾神色缓和了下来,说道:“此番段卿辛苦了,先回家去一趟吧。

  另外,将卿在西北的一切见闻,写成奏折送上来。

  不必急,写的详细一些。”

  “臣领旨。”段宝玄躬身,然后道:“臣告退。”

  “嗯!”李承乾点头,然后目送段宝玄离开。

  ……

  “陛下!”李义府从一侧走了出来,看着段宝玄离开的背影,拱手道:“吐蕃国使既然已经求和而来,为何不先将这件事情解决掉?”

  “因为朕不想现在就杀人。”李承乾侧身看向李义府,平静的说道:“眼下最大的事情,就是科考成绩出炉,接下来是卫国公回京献俘虏。

  以大捷册封太子,最能让人心敬畏。

  之后才是开始三司会审禄东赞。

  若是父皇不下宽赦诏书,那么朕便会杀了禄东赞。

  那个时候见血,比现在要好。”

  李义府轻轻抬头,小心的问道:“圣人会不下宽赦诏书吗?”

  “谁知道呢。”李承乾淡淡的摇头,说道:“一切按照朝规行事,父皇便是在午时三刻后多一点将诏书送到刑场,人也一样会被砍头。”

  李义府嘴角微微抽搐。

  那样实际上就等于太上皇从心里就没有要宽赦禄东赞的打算,其他不过是做个样子罢了。

  那样的话,杀死禄东赞的缘由就会落在李承乾的身上,毕竟事前已经说好要宽赦禄东赞父子的。

  以李义府对李承乾的了解,皇帝是不会在意这些闲言碎语的,相比于而言,他更愿意杀了禄东赞父子。

  “禄东赞父子的事情解决之后,再开始和吐蕃人的谈判。”李承乾微微摇头,说道:“朕不想看到这些事情混杂起来,一件一件延续,才能将效果做到最大。”

  “臣受教。”李义府很诚恳的拱手。

  “到时候和吐蕃人谈判,你也去看一看。”李承乾微微抬头,看向李义府说道:“用出些手段来,让朕高兴高兴。”

  “陛下放心,臣知道该怎么做。”李义府面色严肃的躬身。

  “很好。”李承乾将手里的短笺递给窦知节。

  窦知节走下丹陛,将短笺递给李义府。

  看到李义府在看这份短笺,李承乾这才开口说道:“三月初一,太极殿册封太子,立政殿册封雍王,代王,燕王,相王和寿王。”

  李象是太子,李厥是雍王,李隅是代王。

  李玖是燕王,李善是相王,李纇是寿王。

  李义府看着手里的短笺,他抬头看向李承乾道:“陛下可是放心不下齐鲁和淮南?”

  李承乾点点头,说道:“玖儿朕原本想封为冀王的,但郑妃不愿意,就改为了燕王。

  五郎是郑国公的外孙,封相王正好。

  至于六郎,他母亲出身江南,恰好能将触角伸入淮南,到时候派两个朝中官员过去,依托渗透便好。”

  魏妃是郑国公魏征的女儿,魏征出身河北魏氏,和齐鲁往来不少,魏征的外孙封相王,紧邻齐鲁。

  齐鲁的人心多少能够有所畏惧。

  其余为什么不直接封齐王?

  看看先后两任齐王吧,一个被杀,一个被废。

  这个王号多少有些不吉。

  鲁王也不见得多好。

  李义府稍微沉吟,拱手道:“陛下,陛下难道不担心江南张氏和淮南世家勾连吗?”

  “不担心。”李承乾很平静的抬头,说道:“要勾连,起码张家和淮南世家要深入的接触,彼此利益绑定到极深的地步,才会想着来忤逆朕。

  那个时候,朕只需要对张家动手,那么拔出萝卜带出泥,淮南世家的一切也就清晰可见了。”

  李义府突然感到身体微微一寒。

  江南张氏,寿王的母族,皇帝一念之间就会被彻底罢黜,同时,也将淮南世家彻底毁掉。

  所以对于江南张氏而言,要么老老实实按照皇帝的想法去和淮南世家争斗,要么就和淮南世家一起陨落。

  他们没有其他选择。

  李义府一时间脑海中翻涌起很多思绪,但最终还是将他们全部都压了下去。

  李承乾没有在意李义府想什么,他接着说道:“诸王还未敕封,王府诸官也多有空缺,爱卿这边推荐上几个人来了。

  高位的,朕给不了,但各王府从八品的典签,却是可以随意一些的,爱卿挑选一些人才上来。”

  “臣领旨。”李义府低头拱手。

  王府典签是从八品的官职,在整个朝中上是很不显眼的,但是比从八品更不显眼的,是众多正九品从九品的官员。

  正九品的年轻官员还好说,只要有能力,那么不需要多做什么,就能升到八品。

  这个从八品的典签对他们毫无诱惑力。

  反而是众多的从九品县丞、县尉、主簿,尤其是出身寒门,能力一般的官员。

  这些官员除了无限忠诚能给皇帝以外,其他的也就没有多少了。

  剩下的,就是以自己在地方行事的经验,来监察地方。

  李义府很通人心,李承乾话说的也很直接,但想要将事情做好,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皇帝交代的事情,哪有容易的。

  皇帝给了机会,李义府转身下去挑人。

  机会有了,愿不愿意抓住,能不能够抓住,就是个人的事情。

  成了,自然是一片坦途。

  不成,不是死在世家手里,就是死在皇帝手里。

  机会,不一定能够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好处。

  但是,不抓住这个机会,就一点好处也没有。

首节 上一节 503/7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王业不偏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