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504节
李义府深深知道,这天下,八九品的底层官吏之间,有太多有野心,又上不来的不甘之人了。
他的手上不缺人。
皇帝的手上也不缺人,缺的是能做事的人。
……
“陛下!”通事舍人张大安站在殿外,对着李承乾沉沉拱手道:“启奏陛下,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吏部侍郎,吏部考功司郎中求见。”
李承乾侧身看向李义府,笑着说道:“科举名单出来的,爱卿觉得谁可能本次科举首名。”
李义府神色收敛,但却笑容拱手道:“陛下,科考之间,坊间有赌坊,状元赔率最低的,是太原王公瑾,王公瑾和张昌龄齐名,早年两人齐齐科考,名声甚至为太上皇所知,然而那一年的科考却没有两人名字。”
“因何?”
“时任考功员外郎王师旦曰:此辈诚有词华,然其体轻薄,文章浮艳,必不成令器,恐后生相仿傚,有变陛下风雅。”李义府拱手,肃然道:“魏晋南北朝时,天下文辞华丽,格式恒一,内容虚浮,又晦涩难懂。”
李承乾点点头,南北朝乱世,文人也只能在文词之中,追究美好了,所以辞藻华丽。
“入本朝以来,房相,魏相,皆以文词简单,直接,行文豪迈著称,而天下取仕也多以此为准。”李义府轻轻躬身。
魏征不仅天下谏臣,宰相,同样还是文学家,诗人。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张昌龄年轻,故而文风改易很快,而王公瑾又多花了两年时间。”李义府笑笑,说道:“最倒霉的,是张昌龄的兄长张昌宗,他年纪较大,名声虽然比其弟更甚,但却最改不过来。”
李承乾笑笑,没有说什么。
李义府虽然是人心透彻,但很多事情,也不是他能够看的明白的。
文风华丽也好,文风朴实也罢,这些从来就不是皇帝选择进士文章的根本原因。
在皇帝眼里,真正在意的,是话语权。
南北朝以来,天下文道都掌握在世家手中,世家对文词专研极深,而文词华丽于彼辈而言轻而易举。
于寒门子弟而言,他们的文词就相对简单的多。
若是在科举上,不将文风偏向于简洁淳朴,那么科举进士恐怕还是要多以世家子弟为主,而寒门子弟将没有一点机会。
削弱世家的权力,这本身就是皇帝的本能。
科举尤其是皇帝打破世家垄断最重要的手段。
如何会让世家把持。
……
李承乾抬头,说道:“宣!”
张大安立刻转身,看向殿外,高声道:“宣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吏部侍郎,吏部考功司郎中觐见。”
片刻之后,长孙无忌,唐俭,柳奭,王师旦四人步入殿中。
四人同时对着李承乾拱手道:“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寿无疆。”
“平身吧。”李承乾抬头,笑着看向长孙无忌道:“朕刚才听李义府讲,本届科举有与张昌龄齐名的王公瑾参考,他的成绩怎样?”
张昌龄是贞观二十一年的科举第一,也就是状元。
王公瑾与其齐名,民间以其为科举第一。
“陛下!”长孙无忌拱手,说道:“王公瑾此刻科举得中,此人的确不负才名,但可惜,有人之才在其上,故其为科举第二。”
李承乾神色诧异,问道:“何人在其上?”
“太原郭正一。”长孙无忌将科举名录,还有前十的文章递上。
李承乾神色严肃起来,相比于王公瑾,郭正一与他而言还是有些耳熟的。
郭正一在王公瑾,就文章而言,的确如此。
李承乾看完郭正一和王公瑾的文章,对着长孙无忌笑着点点头。
长孙无忌心中不由得松了口气。
李承乾顺带看了下面的文章一眼,然而仅仅是一眼,他就愣住了。
永惟元年,科举第三名,娄师德。
娄师德,怎么会有娄师德?
他竟然是这一年参加的科考,而且还考到了第三名。
李承乾低头,开始详细的阅读娄师德的文章。
长孙无忌等人有些诧异的看着皇帝。
“滋”的一声,李承乾突然那将娄师德的文章抽出来,递给窦知节。
窦知节立刻走下立刻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有些愕然的看向李承乾。
李承乾突然笑笑,说道:“舅舅,朕以为这份文章更好一些,你觉得呢?”
第463章 朕想将娄师德提为新科状元,诸卿觉得如何
“朕闻运海抟扶,必借垂天之羽;乘流击汰,必伫飞云之楫。所以轩辕抚运,遂感大风之祥;伊帝乘时,遽致秋云之兆。
朕虽惭古烈,而情切上皇,未校滋泉之占,犹虚傅野之梦。欲使岁星人仕,风伯来朝,河荐萧张。
垂衣伫化,端拱仰成。
多士溢于周朝,得人过于汉日。
行何政道,可以至斯?”
长孙无忌心中闪过李承乾亲笔写就的策论题目。
求贤。
长孙无忌低头看向娄师德的文章:“臣闻立极膺乾之君,当宁御坤之主,欲臻至道,将隆景化,莫不旁求俊彦,广命英奇。
疑庶绩以安人,绥万邦而抚俗。
是故轩邱膺箓,委四监以垂衣;丹陵握图,举八元而光宅……俯访愚鲁,敢述明扬。
诚愿发德音,下明诏,咨列岳,访群公。
举尔所知,不遗于侧陋;知人不易,无轻于慎择。
下僚必录,上赏频沾,则叶县游龙,自九天而下降,燕郊骏马,赴千金而遥集。
汉未未得,周岂能多?
尽善尽美,于斯焉盛。
谨对。”
长孙无忌的嘴角不由得微微颤动。
“下明诏,咨列岳,访群公。”
娄师德策论的核心就是这九个字。
前后文章最多,但光是这九个字,便已经足见其目光敏锐,秉性宏大。
长孙无忌深吸一口气,对着李承乾拱手道:“陛下,臣有罪,臣失察。”
李承乾笑着摆摆手,说道:“郭正一文章也是上等,也有一点灵性,但囿圄大了些,不过一切可得培养,将来也是宰相之才。”
“陛下所言甚是。”长孙无忌认真拱手。
李承乾笑笑,然后看向唐俭,柳奭等人,温和的问道:“朕想将娄师德提为本届科举之首,诸卿觉得如何?“
柳奭嘴角微微抽搐,但这个时候,唐俭和王师旦已经齐齐拱手:“臣无异议。”
柳奭反应极快,在唐俭和王师旦抬手的瞬间便已经跟着抬手。
只是他开口的时候,声音偏弱,看不出任何异常。
这是锻炼了几十年的官场手段。
李承乾笑笑,说道:“便如此定下吧,娄师德为首,郭正一为次,王公瑾第三,如此放榜,二月二十五日加朝。”
“喏!”长孙无忌等人齐齐拱手。
“另外。”李承乾继续开口,说道:“卫国公,二月二十七日回朝,太庙献俘,让娄师德写祭祀诏书,三月初一,封太子,让娄师德誊写敕封诏书,送传天下。”
“臣领旨。”长孙无忌微微躬身,这事他之前知道,只是没想到,皇帝最后定了娄师德。
……
小几上放着精致的餐食,长孙无忌用罢,这才有内侍将餐盘收走,同时一壶热茶也被送到了长孙无忌面前。
这个时候,李承乾的声音从上方传来:“舅舅,你似乎也不喜欢那王公瑾?”
长孙无忌抬头,看向面色好奇的李承乾,点头道:“的确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