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56节

  “所以说不是太子做的。”侯君集面色沉吟起来,自言自语的说道:“难道卢护的身上,还真的有什么重要的东西不成?”

  侯君集敏锐的感觉到,自己似乎把握到了某样很重要的东西。

  太子,或者是坑害太子的那个人。

  只要找到这件东西,不管是太子,还是害太子的那个人,侯君集就都有了在其中权衡的筹码。

  “贺兰,你盯住卢家人,不要让他们离开长安!”侯君集抬头看向贺兰楚石。

  “喏!”贺兰楚石拱手,他心中隐隐明白,为什么雍州长史尹君和他的岳父,不愿意卢家的人离开东宫了。

  “好了,你回家吧。”侯君集松了口气,然后说道:“回去告诉家中,为父无事,另外,替为父带句话给太子,今日太子救护之情,侯君集记下了,可惜他自己当时太蠢,什么都没有领悟。”

  “岳丈。”贺兰楚石担忧的看向侯君集,他不知道如今究竟是怎样了。

  “回去吧。”侯君集摆摆手,贺兰楚石这才拱手,然后起身,走到了牢门前。

  外面的大理寺狱卒赶紧过来,帮贺兰楚石打开牢门。

  贺兰楚石抬头,再度对侯君集拱手,然后才转身离开。

  ……

  腊月十五,大理寺狱。

  “……免陈国公君集参知政事之权,着以吏部尚书,守雍州长史,勘磨品行,以守持正,卿之所行,朕时刻望之,勿要懈怠,勿要令朕失望,钦此。”

  “臣侯君集领旨谢恩,陛下万寿无疆,福年永存!”侯君集沉沉的叩首,声音哽咽。

  “陈国公请起吧。”张阿难将圣旨递到侯君集的面前,同时低声说道:“陈国公,陛下还有口谕。”

  侯君集下意识的抬头。

  张阿难凑近,压低声音说道:“陛下口谕,雍州必须吏治清明,清诉净狱。”

  侯君集惊讶的看向张阿难,张阿难已经将圣旨放在了他的手里,退后一步道:“陈国公,老奴先回宫了。”

  “送张监。”侯君集赶紧站起来,对着张阿难认真拱手。

  张阿难点点头,然后转身回宫去了。

  “岳丈!”贺兰楚石走上前,低声说道:“以吏部尚书,守雍州长史,这事除了开国时,多少年没有过了。”

  “这是陛下大恩。”侯君集看向贺兰楚石,说道:“你回去,替我问太子一声……”

  ……

  崇教殿中,李承乾听完贺兰楚石所说,惊讶的抬头:“卢护的家眷还在长安,他们没有将卢护的遗体送回到范阳去吗?”

  “没有。”贺兰楚石低头,嘴角微微抽搐,然后拱手道:“出了事,雍州尹长史不肯放人,大理寺孙寺卿又不愿意管,所以就一直拖着。”

  “这件事。”李承乾沉吟许久,然后摇摇头,认真的说道:“卢护的事情已经了结,接下来的事,东宫不会再去过问,转告陈国公,请他也不要过问,而且父皇让他去雍州府,也不是去过问东宫的事情的,这对他没好处。”

  “喏!”贺兰楚石神色郑重起来。

  “还有,转告陈国公,孤原本希望他能够去远一些的地方任刺史,比如蒲州,比如兰州,或者是代州,没想到父皇让他任雍州长史,而且还留着他的吏部尚书……”李承乾的脸色微微有些难看,片刻之后,他才抬头道:“转告陈国公,小心行事。”

  “喏!”贺兰楚石这下面色彻底凝重起来。

  “你去吧。”李承乾轻轻摆手。

  “臣告退。”贺兰楚石拱手,然后退了出去,之后,便大步的朝着东宫之外而去。

  这个时候,李安俨面色肃穆的从侧殿走入,站在李承乾身侧,拱手问道:“殿下,这事陈国公会听劝吗?”

  李承乾淡淡的抬头,说道:“他要是听劝,他就不是侯君集了。”

  李安俨神色顿时古怪起来。

第62章 找监察御史李义府一起去

  雍州官廨,庭院空荡。

  后堂,侯君集正坐在长榻上,右手按在卢护一案的卷宗上,轻轻敲击。

  听完贺兰楚石所说,侯君集疑惑的抬头问道:“太子说,这件案子不用查了?”

  “太子说,这也是陛下的意思。”贺兰楚石说着,忍不住的看了一眼堂外。

  “放心,后堂已经被我的亲卫围了起来。”侯君集摇摇头,然后看向眼前的卷宗,沉吟片刻,还是将它放在了最后。

  贺兰楚石终于松了口气,然后继续说道:“太子说,这件案子已经了结,东宫不会再过问,希望岳丈也不要再过问,这对岳丈没有好处。”

  “太子。”侯君集琢磨着太子的名字,这一次回京,太子给他的惊喜是真的够大的。

  轻轻点头,侯君集又问道:“太子还说什么。?”

  “太子说,他原本希望岳丈能去更远一些的地方任刺史,比如蒲州,比如兰州,或者是代州,没想到陛下让岳丈任雍州长史,而且还留着岳丈的吏部尚书……”稍微停顿,贺兰楚石低声说道:“殿下让小婿转告岳丈,小心行事。”

  侯君集轻轻点头,仔细的琢磨着李承乾的话,随即有些自嘲的说道:“贺兰,你看到了吧,有的人虽然表面上对你言辞激烈,但实际上却是希望你好的,有的人,明面上对你很好,但是,他却亲手扼杀了你的前路。”

  “岳丈,小婿有些听不明白。”贺兰楚石下意识的说道。

  “免去我的吏部尚书,就等于高昌那件事彻底了结。”侯君集抬起头,看向堂外道:“大唐以军功立国,蒲州,兰州,代州都靠近边境,以我的能力,一年之后就能重新杀回长安,重新坐上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的位置,而且很稳。”

  贺兰楚石忍不住的打了个寒颤。

  “如今,你岳丈我虽然还留着吏部尚书的位置,但实际上吏部的权力,我能插手的很少。”侯君集的目光收回到堂内,雍州官廨的后堂,他轻轻摇头,说道:“雍州虽然是天下帝都,但这里最重要的,是求稳,但求稳,就难出成绩。”

  “岳丈,陛下说是要勘磨品行,以守持正……”贺兰楚石的话说到一半,就被侯君集冰冷的目光逼了回去。

  侯君集轻轻摇头,说道:“他还说,他会时刻看着我呢!”

  侯君集忍不住咬牙切齿。

  话说的好听,让他继续任他的吏部尚书,还兼任雍州长史。

  看起来极为的重视,但实际上,却是在死死的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甚至是将他放在满朝文武百官的视线之下,稍有行差踏错,弹劾立刻就会来。

  到时候,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那些老家伙,一个也不会放过他。

  甚至明面上帮他说话,但暗地里却不停的拱火。

  皇帝那个人的性子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表面宽仁,内里刻薄。

  看看薛万钧,因为两个女人被发配到了平州,都快到辽西了,

  “与其这样,真的还不如到西北再搏一搏。”侯君集忍不住的摇头,越是在皇帝的眼前晃荡,那些事情就越会不停的刺激他,反而不如离开,时间一长,他就会忘掉。

  偶尔想起,反而会想念,那才是侯君集的机会。

  “岳丈!”贺兰楚石在一旁听着,一阵心惊肉跳,太子的话,没有这个意思吧。

  “无妨,不过就是小心行事。”侯君集摆摆手,说道:“好了,你回去吧,转告太子一声,他的话,我记住了。”

  “是!”贺兰楚石这才松了一口气,然后拱手道:“那么岳丈,小婿先回去了。”

  “我这段时间会多在这里,家里你多照顾一些。”侯君集微微抬头。

  “喏!”贺兰楚石脸色不由得一跳,随即拱手道:“小婿告退。”

  ……

  等到贺兰楚石的背影彻底的消失在视线当中,侯君集这才猛然抬起右手,然后重重的一拳砸在桌案上。

  “砰”的一声,巨大的震动让桌案上的卷宗都震了起来。

  与此同时,两本奏章也出现在了侯君集的眼前。

  侯君集咬着牙再度打开曾经开过一遍的奏本:“臣岑文本有奏:高昌昏迷,陛下命君集等讨而克之,不逾旬日,并付大理。虽君集等自挂网罗,恐海内之人疑陛下唯录其过,而遗其功也。臣闻命将出师,主于克敌,苟能克敌,虽贪可赏;若其败绩,虽廉可诛。是以汉之李广利、陈汤,晋之王濬,隋之韩擒虎,皆负罪谴……”

  “自挂网罗”,“唯录其过”,“唯录其过”,“虽贪可赏”。

  李广利、陈汤,王濬,韩擒虎,那是些什么人。

  李广利,才能平庸,屡战不胜,就因为他妹妹是汉武帝宠妃,所以才一直领军,但最后,却因为事涉谋储,好不容易前线大胜,却又突然转败,七万儿郎死于草原,李广利反而叛国投了匈奴,最后自己被满门抄斩不说,匈奴人也没有放过他。

  汉武帝征和四年,李广利被匈奴单于杀死祭神。

  陈汤,西汉大将,虽然贪财,但也是令匈奴称臣,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人,最后因功被嫉,罢为平民,极尽流放,最后被迁回长安而死。

  王濬,出身世家,博学多闻,容颜英俊,多谋善战,以晋灭吴,天下一统,但被上司嫉妒诬告,为避猜忌,纵情享受,才得善终。

  韩擒虎,李靖娘舅,平定南陈,活捉了陈叔宝,使天下一统,但却被人状告放纵士兵,祸污陈宫,虽然没有怎么样,但之后,就调任凉州,做了凉州总管,三年而亡,年五十五。

  可他侯君集呢,才四十岁啊!

  岑文本的这本奏章里,满眼都是他侯君集的过错,而皇帝却宽宏大度的原谅。

  “虽贪”,“贪求”,“使贪”,“贪者”,“贪愚”,一个“贪”字,出现了五次。

  还有“过”,“罪”,“利”,“非清贞之臣”,几乎要将他的罪名钉死。

  这让侯君集这个从来不愿认错的人,痛苦的发狂。

  ……

  侯君集冷笑一声,翻开第二本奏本:“臣魏征有奏:在朝群臣,当枢机之寄者,任之虽重,信之未笃,是以人或自疑,心怀苟且。陛下宽于大事,急于小罪,临时责怒,未免爱憎……若任以大官,求其细过,刀笔之吏,顺旨承风,舞文弄法……”

  侯君集脸上的冷笑消失。

  魏征虽然根本是在替他求情,但实际上,却也是要他认下这个小罪。

  他侯君集若是愿意认罪,又何至于今日。

首节 上一节 56/7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王业不偏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