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604节
卢照邻抬起头。
耳边暮鼓之声停歇,远处坊门已闭。
他要弄清楚,他接下来该怎么办?
……
“安德郡公,科举舞弊?”监察御史卢谞站在自己书房,满脸惊愕对看着卢照邻:“九郎,你确定?”
“花了五百贯,见了安德郡公一面。”卢照邻点点头,说道:“兄长,以如今的科举制,已经足够保证中举了。”
“这下麻烦了。”卢谞忍不住的站了起来,在房中来回踱步道:“先帝去年病逝,今年天地革新,科举对陛下意义极大,若真出了问题,是要死人的。”
卢照邻轻轻点头。
卢谞停下脚步,看向卢照邻:“九郎,你怎么想,若是你只想保证自己的进士之位,为兄可以去找安德郡公为你说话。”
卢照邻沉默了下来,许久之后,他才开口道:“陛下当年之所以愿意让九郎为公主驸马,虽然九郎错过了,但终究根本,是我卢家忠贞所致,若是如今蝇营狗苟,我卢家子弟,忠贞之名还在吗?”
“唉!”卢谞轻叹一声,然后又不由得苦笑起来:“若真是如此,你就不应该还找为兄啊,你应该去找五叔,他现在是尚书右丞,这种事情,应该由他上奏陛下的,”
卢照邻看着卢谞,轻声道:“兄长,只有九郎道听途说的一句话,找五叔真的合适吗?”
卢谞是卢承庆的独子,但卢承庆还有七个弟弟,其中老五卢承业,便是尚书右丞。
听到卢照邻这么说,卢谞沉默了下来。
片刻之后,卢谞抬头看向卢照邻道:“很好,你没有昏了头,若是此事找了五叔,便是最后弄到了真凭实据,五叔也只能走正途上奏陛下,那么此事便会成为我范阳卢氏和弘农杨氏的全面开战。”
卢照邻点点头,叹声道:“九郎明白,此事若是真的宣扬天下,恐怕对陛下也不利。”
先帝病逝还没有一年,皇帝主持的科举就出了大篓子,便是皇帝自己,脸上也不会好看。
“此事需要谨慎处理啊!”卢谞抬头,说道:“此事便是为兄处理,想要让陛下知晓,还是一样需要通报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职责所需,也需要上奏通报陛下,事情一样小不了。”
卢谞其实并不担心证据的问题。
事情都被卢照邻听见了,说明这件事情不小,牵涉的人足够多,只要查就都能查出来。
至于说杨师道为什么做这种事情,范阳卢氏也是世家大族,弘农杨氏心底在想什么,他们清楚的很。
那五百贯实际上不是什么买通名额的钱,不过是一个投名状罢了。
能够出现在李治婚礼上的人,又哪里是什么一般的人家。
当然,杨师道可能不知道这种事情,而那样的人家,能够获得荫封的,也不过是寥寥一两人而已,更多的人,还是要靠科举走上仕途。
毕竟从先帝到皇帝,对科举的重视越来越高。
“所以,这件事情需要悄无声息的结束。”卢谞抬头直直的看向卢照邻,道:“所以此事需通过隐私渠道告诉陛下。”
看到卢谞看自己的目光,卢照邻皱眉头道:“怎么了?”
“九郎,你直接叩阙去吧。”卢谞看到卢照邻愕然,赶紧解释道:“虽然你自觉陛下对你没有什么好感,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陛下对你依旧欣赏,正是因为陛下的默许,所以,你才能有机会参加这次科举。
所以,九郎,你直接叩阙谢恩,然后将此事私下告知陛下。”
“兄长,若你不是自己人,九郎真的以为你要害九郎。”卢照邻看了卢谞一眼,摇头道:“不过兄长的好意,九郎心领了,陛下如今只是默认,九郎还是不要蹬鼻子上脸的好。”
“那这件事情,你打算怎么处理。”卢谞整个人严肃起来。
“告诉陛下,让陛下能在外界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无声息的处理一切。”卢照邻抬头,道:“阿兄,这是你刚才的话。”
“好吧!”卢谞沉吟下来,说道:“这件事情,想要通过隐私渠道告诉陛下,而中间知道的人又不能因为自身职责的原因,上书弹劾,将事情公开化,这样的人,满朝上下,也只有几个。”
“谁?”卢照邻有些好奇的问道。
“工部尚书长孙祥,左千牛卫将军李安俨,右千牛卫中郎将丘神勣,给事中李义府和给事中许敬宗。”卢谞摇头,说道:“其他如戴至德,窦玄德,刘仁轨这些人,虽然一样能轻松接触陛下,但事关科举,他们不会不做声的。”
“工部尚书接触不到,左千牛卫将军也是一样,丘神勣去了黔州,那么就剩下李义府和许敬宗了。”卢照邻抬头,说道:“这两人的名声都不怎么好啊!”
“只有不爱惜自己名声的,才会更加全心的对待陛下,因为他们只有陛下。”卢谞淡淡的摇头,说道:“许敬宗出身杭州,和江南世族勾连太深,而李义府出身瀛洲,是河北自己人,就找李义府吧。”
“好。”卢照邻点头,说道:“愚弟自己去吧,去年的时候,愚弟和李义府见过几面,陛下的心思,他最清楚。”
“小心些。”卢谞点点头。
“告辞,兄长!”
……
站在窗户前,外面雨打芭蕉。
卢谞轻叹一声:“这件事情,九郎真的是无意碰到的吗,是谁在做局?”
第544章 他们究竟是效忠于朕,还是效忠于弘农杨氏
时入二月,春雨朦胧。
李承乾站在坐在两仪殿外台阶之上,眼前的桌几上摆着密密麻麻的奏本。
无数禁卫手持刀槊站在了廊柱之侧,目光平视前方,神色肃重。
“朕喜欢这种在风雨中处理政事的感觉,它能让朕时刻以天下的角度来看待奏本中的问题。”李承乾抬起头,看向雨幕中的整个长安城,轻叹一声,然后才又看向李义府道:“说说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李义府跪倒在地上,小心的抬头道:“是卢照邻找到臣,说有人科举舞弊,操纵春闱,臣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一名来自太原祁家的望族子弟,被人引荐,在宴会上见到了安德郡公,之后便掏了五百贯给了弘农杨氏的人,杨氏保证他科举得中。”
李承乾放下手里的细竹金笔,稍微琢磨问道:“这件事是你查的,还是范阳卢氏查的?”
“都有!”李义府叩首,然后一五一十的说道:“卢照邻发现的问题,范阳卢氏进行核查,臣也查了一遍,事情的确是如此……他们做的很谨慎,选择的,都是地方大族的有能力的子弟,有一定的学识,即便是没有弘农杨氏,也有可能中举。”
李承乾眼睛微微眯了起来,身体靠后,说道:“你继续。”
“是!”李义府拱手,说道:“他们花费了大半个冬天,挑选了五个人,然后在科举的十天前将他们聚集在一起,说有办法保证他们一定能够中举,但要求他们出五百贯。”
“这笔钱不是买题的钱,而是买背景和买名声的钱。”李承乾轻轻点头。
大唐科举,如今并不糊名。
考官在录取的时候,不仅要看科考的试卷,也要看这个人的家世背景和个人的名声。
不在考题上做文章,也能在个人家世背景和个人的名声上做文章。
只需要有人打着杨师道的名字,和弘农杨氏的名头,自然能够抬升这些人的背景和名声。
“而且便是有人事后胡乱说些什么呢,被买通的人也可以说他们的答卷本身就有中举的资格,从而避免被牵连到自己身上。”李承乾轻轻冷笑,说道:“反过来,能这些人做了官,弘农杨氏反而能够以科举舞弊来要挟这些人和他们背后的家族。”
“是!”李义府躬身叩首,这里面的玄机已经被皇帝说透了。
李承乾淡淡的问道:“弘农杨氏,是谁负责出面的。”
“是安德郡公四兄杨縯的幼子杨思敬。”李义府抬头,说道:“杨縯多年来一直没有出仕,而是在家中照料祖产,但也是因为如此,便是牵连到杨縯的身上,因为他没有任官,所以便是处置,也很难真正的伤害到弘农杨氏。”
“无妨。”李承乾摆摆手,说道:“弘农杨氏的子弟科举舞弊,安德郡公又是吏部尚书,这里面没有牵连,谁信。”
“是!”李义府叩首。
皇帝认定你有问题,这样哪怕是你说话的语气重了一点,也是罪。
尤其如果满朝上下都认为你有问题,那么皇帝便是折腾死你,也不会有人为你说半句话。
“但终究还是要找出证据的。”李承乾抬头,看向一侧道:“殷元。”
左千牛卫中郎将殷元从稍远的廊柱后站了出来,拱手道:“陛下!”
“刚才想的那些事情你听清楚了吧?”李承乾平静的问道。
“听清楚了。”殷元认真拱手,殷元是故陈国公殷开山嗣子,秦王府的核心二代子弟。
“派人去查吧。”李承乾轻轻敲敲桌案,说道:“这里面肯定有一份名单在,找到这份名单,在科举那日,让见过这份名单的人无法出现在科考考场。”
“喏!”殷元肃然拱手,然后转身离开。
“卢照邻有句话说的对,这是父皇过世之后,朕所准备的第一场科举,不能被科举舞弊案毁掉。”李承乾拿起细竹金笔,淡淡的说道:“只能先含糊过去。”
“陛下,那么杨思敬呢?”李义府小心的抬头。
李承乾摇摇头,说道:“你啊,什么都想问。”
“臣有罪!”李义府立刻叩首。
李承乾摆摆手,说道:“安德郡公做吏部尚书,也不是今日这一次,之前也有过,这里面说不定还是杨思敬操作的,留着吧,等到事情过后,找人出举杨思敬数年前操纵科举便是。”
“是!”李义府顿时凛然,皇帝要追查的不仅仅是杨师道,而是整个弘农杨氏。
“操作科举,李卿,你说大唐开科举这么多年,弘农杨氏安插掌握了多少私人,这些人又有多少在地方任刺史,县令。”李承乾轻轻抬头,眼神极度淡漠的说道:“若是有事,他们究竟是效忠于朕,效忠于大唐,还是效忠于弘农杨氏呢?”
不臣,不臣之心。
以阴险之心要挟他们,最终的目的也必然是阴险之事。
说不好就是谋反。
“臣明白了。”李义府沉沉叩首。
“这件事情,你既然参与了,那么就接着做下去,将来弹劾杨卿,也是你来做。”稍微停顿,李承乾有些担忧的说道:“另外,小心一些,弘农杨氏这样的世家大族背后的隐私面暴露出来,他们是会不择手段的,朕调一队千牛卫暗中保护你。”
“谢陛下!”李义府顿时神色凛然。
皇帝的心思,一旦让弘农杨氏的人察觉了,他们的反噬恐怕是异常凶狠的,这里面最危险的很有可能就是李义府他自己。
李承乾扫了李义府一眼,暗暗的点点头。
弘农杨氏不缺光明正大的人,也不缺杨縯、杨思敬这种做隐私小事的人物,同样,他们也绝不缺一些不择手段的阴狠之辈。
李义府在李承乾面前,如今还算恭顺,但是在私底下,类似手段也绝对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