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686节

  “这个,姑丈你来说吧。”李承乾侧身看向薛万彻。

  薛万彻拱手,道:“回陛下,唐相,是高阳公主驸马房遗爱,房相过世一周年的时候,臣去祭拜上香,当时有人劝酒,臣就多喝了几杯,之后驸马找过来聊了几句,言谈之间就颇有暗示,臣可能回答有些含糊,之后驸马便多有再来。”

  “武安郡公是什么时候察觉到不对的?”唐俭紧跟着追问。

  “是房遗爱言说荆王曾经梦到手托日月,然后荆王又亲自来信,询问梦托日月之意。”薛万彻的目光看向了唐俭手中的信件,重重的点头道:“那是荆王的亲笔信。”

  唐俭的脸色凝重起来。

  荆王李元景身份特殊,他是高祖皇帝在世诸子当中最年长者。

  尤其是在去年襄邑郡王李神符病逝之后,他更是所有近支皇亲当中的最年长者,身份特殊。

  同样,这种特殊,在某些时候,也会滋生野心。

  “至于最后确定,是在去年年底时,在高阳公主别院,末将跟着房遗爱见到了荆王和刑部侍郎杨思讷,还有高阳公主。”深吸一口气,薛万彻转身看向李承乾拱手道:“臣也是在那之后,将事情告诉陛下的。”

  李承乾轻轻点头。

  唐俭略微思索,问道:“高阳公主是因为辩机的事情,之前她的供词里面已经有了,而房遗爱是因为自身仕途不顺,荆王是自有野心,那么杨思讷呢,他是刑部侍郎,这件事情为什么会有他?”

  杨思讷,这件事情的核心就在他的身上。

  他是弘农杨氏嫡系出身,一旦他确定谋逆,那么这件事情涉及的人就多了。

  “朕如何知晓。”李承乾轻轻摇头,淡漠的说道:“按道理讲,朕待弘农杨氏也算不错,杨思讷如今更是刑部侍郎,一步而上就是六部尚书,甚至宰相,而且他们又不是杨广那一脉。”

  杨广这两个字一出,殿中群臣心里便不由得一沉。

  皇帝虽然说杨思讷不是杨广一脉,但他们是前隋皇室。

  这些年从高祖皇帝,到先帝,到当今,虽然对于弘农杨氏拉拢不少,但实际上却是打压多过拉拢的。

  这一点在场众人都清楚。

  至于原因就更不必说了。

  若是论及天下世家当中,哪家中对前隋眷恋不舍的族人最多,那么除了弘农杨氏,不会再有其他人家。

  ……

  李承乾侧身看向薛万彻,说道:“姑丈继续。”

  “喏!”薛万彻拱手,然后看向长孙无忌和唐俭等人道:“他们似乎非常确定陛下会在高句丽战事进展顺利时,御驾亲征,同时有万分肯定泉盖苏文一定能在平穰城挡住大唐的攻势。”

  在场诸相的脸色瞬间阴沉了下来。

  泉盖苏文一定能抵挡住大唐的攻势,以辽东的天气,那就意味着,这一次大唐攻平穰之战,会以失败而告终。

  甚至是惨败。

  “他们还说,一旦大军战败,朝臣将士必然死伤无数,那个时候,便需要有人来承担罪责。”薛万彻有些紧张的看了长孙无忌一眼,在场所有人立刻就明白,那个人一定是长孙无忌这个当朝司空,尚书左仆射。

  长孙无忌重重的握紧了拳头,眼神中闪过一丝狠辣。

  “那个时候,他们就会潜入皇宫,挟持皇后和太子,然后矫诏,派人接掌洛阳,在陛下没有反应过来之前,以清君侧之名,率军北上,谋反。”薛万彻说到这里,沉沉拱手。

  清君侧。

  薛万彻的一番话,将所有的事情,从开始到结束,一切都联系起来,成了闭环。

  谁也无法再质疑。

  唐俭转身看向李承乾,拱手道:“敢问陛下,陛下会御驾亲征高句丽吗?”

  众人齐齐转身,看向李承乾。

  杨思讷等人之所以有心谋反,便是笃定了李承乾将来一定会前往高句丽。

  李承乾直接摇头,有些好笑的说道:“朕要御驾亲征,为何朕从来不知道,甚至这些年,朕至始至终都在说朕不会亲征高句丽,内外的许多安排,都是以朕不亲征高句丽而布置的,若朕想亲征高句丽,何必如此做。”

  长孙无忌略微沉吟,拱手道:“陛下,若是高句丽战事进展顺利,大军围困平穰城,陛下不会动心吗?”

  李承乾眨眨眼睛,身体靠后,闭上眼睛思索片刻,最后他冷静的说道:“不会,朕有自知之明,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朕心中明白的很,即便是前线战事再顺利,朕最多也只会前往平州转转,然后返回洛阳,辽东太冷,朕不喜欢。”

  众臣一听,眼睛忍不住的抬了起来。

  辽东太冷,李承乾不喜欢。

  低下头,他们忍不住的感到有些好笑。

  其实杨思讷的逻辑,他们心中都有些明白,当面对能轻松拿到的灭国之功时,便是皇帝也难掩心动。

  之前他们没有想到这一点,但现在仔细想想,这种可能的确不小。

  若是再有那么一两人揣唆,那么皇帝几乎是必然会去辽东军前,摘掉灭国之功这颗美妙的果实。

  尤其还是李承乾这种先帝有过丰功伟业的皇帝,他心中难免有要盖过先帝的想法。

  这种情况下,他去军前,几乎是必然。

  不得不承认,杨思讷等人,在揣摩人心上的确有一套。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就看在皇帝身边的人能不能劝阻他了。

  一般这个人是长孙无忌,他会离开长安前往皇帝身边劝阻,而杨氏恐怕会另有手段。

  到时候,皇帝和长孙无忌恐怕会一起去高句丽前线,而若是在杨氏的手段下,军前大败,那么……

  这就是又一场的杨玄感政变。

  这又是一个逻辑上的闭环。

  ……

  群臣忍不住的抬头看向神色平静的李承乾,

  只是没有想到,皇帝终于还是没有要去辽东的想法。

  因为辽东太冷。

  这个理由足够说服殿中绝大多数人,也包括唐俭。

  因为去过辽东的人,就都清楚那里的冬天有多冷,所以现在就是让他们去,他们也不会去的。

  李承乾抬头,看向每个人,神色微微冷了下来:“诸卿,朕不得不承认,他们这些人的谋划极有道理,甚至万一说不定就被他们成功了,只是可惜,高阳忍不住提前派人窥伺宫禁,窥测天象,又碰到了禁军巡查,心虚之下,才让这一切阴谋暴露。”

  群臣轻轻点头,将一切回头看,高阳公主派人窥伺宫禁是必然。

  只是她做的太早了,皇帝还没走呢。

  太忍不住了。

  “说实话,诸卿,刚拿下陈玄运的时候,朕也有些迟疑,毕竟大唐东征高句丽在即,现在揭穿这个阴谋,隐患极大。”李承乾目光看向殿中的每个人。”

  众人齐齐拱手。

  他们明白,这里面凶险最大的是杨思讷。

  杨思讷的父亲杨恭仁,在武德初年便是侍中,后来又任中书令,检校左卫大将军。

  虽然在贞观初年,杨恭仁就被免了宰相之位,但没过几年,杨师道就已经接替魏征担任侍中,成为宰相。

  整个弘农杨氏和大唐结合的极深,驸马王妃不必多数,几乎每一任的皇帝后宫都有即位杨氏嫔妃。

  满朝上下不知道有多少杨氏子弟,不知道有多少官员和杨氏有联姻关系。

  一旦逼反整个弘农杨氏,东征要不要继续,大唐还要不要继续了?

  这些人,哪怕不明着起兵造反,哪怕仅仅是更改赋税数字,上面欺骗朝廷收不上税,下面欺压百姓逼迫造反,光是这些就足够李承乾和整个朝廷乱成一团了。

  李承乾侧身看向薛万彻,叹息一声,说道:“最初听到这个阴谋的时候,朕便已经想过该如何处置。”

  群臣下意识的抬头。

  “那就是在朕东巡洛阳之时,将杨思讷从刑部侍郎,调任雅州刺史,让江夏郡王和卢承庆盯着他。”

  李承乾看向诸臣,说道:“另外其兄杨思谊,朕已经在三月将他调任桂州都督,还有在去年调任洪州都督的杨思训,他们三兄弟分处南北,想要作乱谈何容易。”

  雅州在巴蜀西南,桂州在黔州以南,洪州在江右。

  雅州,桂州,洪州。

  三个地方各在天南海北,相聚数千里,传递消息艰难不说,而且人生地不熟,还有人监视,想要谋反,做梦。

  群臣轻轻点头,心中感慨,皇帝行事,的确周密稳重。

  “将来即便是他们兄弟三人通过重重方式谋反,那个时候,高句丽战事已经结束,朕也有时间从容的来掐灭他们的野心。”

  李承乾神色一掌重重的拍在桌案上,看向众人道:“然而,高阳让陈玄运窥伺宫禁,窥测天象,甚至不止一次窥测天象,说明他们等不及了,甚至很可能他们会破坏大军后勤,以至高句丽大战失败,从而达成他们的野心,尤其朕没打算去高句丽时,更是如此。。”

  群臣点头叹息,的确是这么回事。

  皇帝不去高句丽,那么他们的计划将受到极大的阻碍。

  那个时候,你说他们是会停下一切计划,还是说会孤注一掷的赌一把?

  若是弘农杨氏策划,那么他们十有八九会隐忍下来,等待下一次,但是有高阳公主,一切就不可控了。

  群臣不由得感叹一声,杨家怎么找了高阳公主联手。

  高阳公主本就不可控,还有一个一做事就出乱子的陈玄运。

  窥伺宫禁,窥测天象被禁军当场抓住,皇帝也没有办法。

  “陛下所言有理,臣赞同抓人。”唐俭拱手,说道:“只是不知道陛下接下来打算如何做?”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说道:“控制局面,毕竟大军东征在即,朕没打算株连太多,所以要抓任何人,都必须要有切实的证据,不能光凭一个人的胡言乱语就抓人……就比如荆王。”

首节 上一节 686/7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王业不偏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