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725节

  “高句丽江北都护府归入大唐,列入安东道,定菟州。”说到这里,李承乾稍微停顿,说道:“诸卿,那里原本是大汉玄菟郡的地方,如今总算是被朕给收了回来。”

  “恭贺陛下!”殿中群臣齐齐拱手。

  他们都知道,如今的平穰战事虽然了结,但整个高句丽的事情还没有结束。

  只有等到将来某一天,东岛三国彻底灭绝了,这一战才算了结。

  “传旨,以安东道行军大总管、安东道安抚使、尚书右仆射、英国公李勣,检校安东都护府都护,检校菟州都督,菟州刺史,负责菟州安定诸事。”稍微停顿,李承乾继续说道:“以中书舍人刘仁轨检校任菟州都督府长史,协助英国公处置菟州之事。”

  长孙无忌站出拱手:“臣领旨。”

  殿中群臣齐齐躬身,不少人都能看的出来,一旦李勣离任,那么下一任菟州刺史,一定就是刘仁轨。

  “还有你!”李承乾转身看向跪倒在地上的段宝玄,然后笑着说道:“段卿一路辛苦,朕今日高兴,加上以累有军功,今日升左屯卫中郎将,回家休息几日之后,便替朕守几日承天门吧。”

  “臣叩谢陛下的大恩。”段宝玄忍不住感激的沉沉叩首。

  军功升官不是什么太稀奇的事情,但是,替皇帝守卫宫门,这才是皇帝最大的信任。

  段宝玄是故褒国公段志玄的族侄,段志玄是秦王府旧将,当年玄武门的功臣之一。

  段宝玄当年做了皇帝东宫的千牛校卫,便是看着段志玄的遗泽上,后来一路升左千牛卫郎将,到现在的左屯卫中郎将,便是他自己的能力和功劳了。

  还有皇帝的任用。

  殿中不少段志玄当年的同僚,不由得轻声感慨。

  李承乾对着段宝玄点点头,说道:“好了,先站立一旁。”

  “喏!”段宝玄起身,然后在诸将最后站了下来。

  李承乾这才看向殿中群臣道:“大军获胜,传旨,免长安洛阳百姓明年一年赋税!”

  “臣等多谢陛下,陛下仁德。”殿中群臣齐齐拱手。

  “三日之后,朕要去嵩山祭祀,太常寺准备。”李承乾看向段宝玄,说道:“段卿也跟着一起去。”

  “臣等领旨。”赵元楷和段宝玄同时站出拱手。

  “退朝。”

  “臣等恭送陛下!”

  ……

  贞观殿左偏殿中,张阿难上前,将一壶茶水放在了火炉之上,然后才退至一旁。

  李承乾和长孙无忌分别坐在火炉两侧。

  李承乾身体稍微靠后,将手里李勣的奏本递给长孙无忌,说道:“平穰城中,能够搜刮的,基本已经搜刮完毕,开始逐渐的转移到江北,其他军中诸将还会在高句丽各个城池中搜刮一番,从而尽可能削弱高句丽的战力。”

  在东岛三国,高句丽是最强的,占地面积和人口也是最多的。

  长孙无忌点点头,说道:“高句丽的事情尽在掌握,百济东面临海,也不需要担心什么,唯一可能的变数是新罗……陛下,新罗真的会在明年大军彻底平壤之后对高句丽动手吗?”

  “会的。”李承乾点头,道:“新罗真德女王身体不是太好,现在在新罗掌权的是她的表弟金春秋,这个人舅舅还记得吧。”

  长孙无忌神色郑重的点头道:“当年泉盖苏文杀荣留王,然后南下攻新罗,金春秋的女儿女婿全部死在战中,据说他悲痛万分,倚柱而立,一整天都不眨眼。”

  “嗯!”李承乾平静的点点头,说道:“新罗打高句丽,大唐不说什么,但是他们不能打百济,百济也不能打新罗,两国只能打高句丽,这是需要定下的唯一准则。”

  “陛下所言极是。”长孙无忌认真的看向李承乾,问道:“陛下,陛下打算如何赏赐英国公?”

  张阿难站在一侧,这个时候不由得目光落在了长孙无忌身上。

  李承乾笑了,他看着长孙无忌说道:“舅舅看起来是在问英国公,实际上是在问自己吧。”

  “是!”长孙无忌很认真的躬身,说道:“陛下,臣请辞尚书左仆射。”

  长孙无忌现在是尚书左仆射,而李勣是尚书右仆射。

  如今李勣破平穰城,虽说因为后续诸事没有直接灭国,但实际上这样的功劳和灭国也没有多少区别,所以李勣更进一步是必然的事情。

  然而李勣想要更进一步,挡在他们面前的长孙无忌就成了难题。

  李承乾笑着摆摆手,说道:“舅舅不必多想,英国公虽然战绩辉煌,但说实话,他做尚书左仆射,朕还是有些不放心的,这尚书左仆射,还是舅舅继续任吧,到时候舅舅升司徒,检校尚书左仆射,英国公升司空,检校尚书右仆射。”

  长孙无忌忍不住的说道:“那么朝中……”

  “朝中百官此番多有辛苦,自然需要奖赏。”李承乾神色平静下来,说道:“唐相年迈,中书省事多有懈怠,所以朕打算找个人来帮他分担中书省事。”

  “谁?”

  “彭城郡公。”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说道:“彭城郡公只比唐相小二岁,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两个人一起在中书令的位置上养老吧,这样,刑部尚书的位置就空了出来。”

  唐制,尚书省有尚书左右仆射,中书省有中书令两人,门下省有侍中两人。

  只是李承乾这些年控制朝政平衡,才只有一个中书令和一个侍中。

  如今大战获胜,正好借此调整。

  而且这一次,需要调整的地方还有很多。

第638章 陛下打算什么时候回长安?

  炉火燃烧。

  烟气轻袅。

  李承乾主动起身提起茶壶,给坐在对面的长孙无忌倒上一杯茶。

  站在一侧的张阿难低头,像是没有看见一样。

  长孙无忌手中摩挲着茶杯,片刻之后,他才抬头谨慎的问道:“陛下让刘德威任中书令,怕是别有想法吧?”

  “就知道瞒不过舅舅。”李承乾不在意的笑笑,拿起茶杯抿了一口,神色逐渐认真起来:“平穰之战到现在,最激烈的部分已经结束,之后就是治理,还有坐看三国自斗相亡的事情了。”

  长孙无忌轻轻点头,静静的听着。

  “舅舅刚才说了英国公的封赏之事,保留他尚书右仆射,进位司空,这恐怕是他最愿意的。”李承乾微微抬头。

  长孙无忌下意识的颔首赞同。

  李勣是个非常谨慎的人,不管是行军还是做官,都是如此。

  若真的放开,让李勣做尚书左仆射,信不信,不管李勣愿不愿意,他都会和长孙无忌,还有关中一脉进行争斗。

  这是必然的。

  甚至李承乾都控制不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李勣做尚书左仆射,直接进位司徒,可这样他依旧压在了长孙无忌的头上,而且还没有了实权,这更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让他以司空,守尚书右仆射是最好的。

  当然,子孙少不了要荫封。

  “英国公的事情需要谨慎处置,但除他以外,也还有很多人需要封赏。”李承乾目光抬起,看向殿外,沉声说道:“舅舅,大战了结,整个朝中的格局都要大变。”

  “陛下说的是!”长孙无忌认真点头,神色凝重。

  每一次大战之后的封赏,无数的权位变动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当年灭东部突厥,苏定方是第一个杀入颉利牙帐的,但却被人弹劾,虽是受到了李靖的牵连,之后也洗清了冤枉,但之后的多年时间,他一直任左金吾卫中郎将。

  没有任何迁转。

  李靖灭吐谷浑后,被人弹劾谋反,虽然事后平反,但他日后多闭门自守,不再参与政事。

  侯君集灭高昌,不几年,便因谋反而被诛。

  先帝东征高句丽,岑文本病逝,刘洎被弹劾诛杀。

  李靖吐谷浑大败吐蕃,但自此之后,便很少回长安。

  这一次拿下平穰城,虽然不是灭国,但功劳也不少,需要提拔的人也不是一个两个。

  一个处理不好,要处理的也不是一两个人。

  李承乾收回目光,看向长孙无忌,说道:“舅舅,唐相相对年长两岁,但明年也有七十五了……朕不是说他不称职,但朕再留,怕也留不到他八十岁。”

  不论怎样,唐俭都不可能在朝中任职到八十。

  只要其中有一天,唐俭的身体不好,可能就要致仕。

  “彭城郡公小二岁,但他早年征战,身体比唐相还要差些,说不得哪一天他们两个就会同时致仕。”李承乾不由得轻叹一声,说道:“舅舅,朕没有要赶人的意思,但朕总得提前做准备。”

  长孙无忌轻轻点头,问道:“陛下考虑的没错。”

  这个时间不一定会太晚,甚至可能要早一些。

  “好在明年年底的时候,英国公才会回朝,这里面还有很多可以从容调整的空间。”李承乾稍微松口气。

  长孙无忌低头沉思,是的,还有时间做提前准备。

  李承乾笑笑,继续说道:“而且再说,彭城郡公已经七十三了,他为皇祖父,为父皇,为朕效力多年,朕在他致仕之前授他中书令之位,总比他致仕的时候,再加封来的更好一些。”

  长孙无忌感叹的点点头。

  李承乾这个时候,反而神色平静下来。

  唐俭和刘德威身体不好,这些都是查出来的。

  甚至于在前些年,唐俭的身体就出现过一些问题,那时他还是户部尚书,后来升任中书令,身体反而好了一些。

  刘德威也是一样,在任刑部尚书多年,身体本身就不是太好,如今升任中书令,说不定反而能多撑几年。

  不是说后续没有人才,是因为李承乾需要他们这些老臣在,来平衡朝中局势。

首节 上一节 725/7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王业不偏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