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726节

  或者更直接的说,是平衡长孙无忌,同时避免其他人,尤其是这些年逐渐起来的李承乾的亲信,和长孙无忌发生冲突。

  那才是李承乾最不愿意看到的。

  也是他藏的最深的心思。

  ……

  “陛下思虑周全。”长孙无忌抬起头,继续问道:“那么陛下,这二人之后,陛下打算让谁任中书令?”

  李承乾想了想,说道:“于师吧,马周的身体不好。”

  “是!”现在马周任中书侍郎,平日里还有高季辅替他担当一些,一旦成了中书令,职司更重,就不好弄了。

  “牵一发而动全身。”长孙无忌抬头,继续问道:“之后呢,侍中又空了下来!”

  “这个朕还没有定下。”李承乾摇摇头,说道:“或者让孙伏伽任侍中,高季辅任御史大夫,提刘仁轨和李义琰先后任中书侍郎……当然,之前尹君任刑部侍郎,婺州刺史崔义玄任大理寺卿。”

  “臣还以为陛下会用定州刺史崔仁师呢?”长孙无忌微微有些诧异。

  “崔卿!”李承乾摇摇头,说道:“崔卿暂时还是不要调回朝中吧,等一两年,朕会将他调往辽东,安定一段时间再说。”

  崔敦礼现在还在兵部尚书任上,崔仁师调回来,必然是九寺寺卿和六部尚书位置,李承乾怎么可能给他。

  相比于而言,崔义玄虽然在婺州立有大功,但他出身清河崔氏,和崔敦礼关系远了一层不说,他在朝中的根基也很浅。

  这样一来,调他任大理寺卿,不至于破坏朝中的政治格局。

  “这么说来,陛下是打算用苏勖来接替英国公处理东岛三国之事了?”长孙无忌敏锐的把握到了李承乾的想法。

  李承乾摇摇头,说道:“不是苏勖,是苏勖和苏定方,单凭一个人,怎样都是无法彻底平定东岛三国的,他们两个联手,朕再给加上一个刘仁轨,便足够了。”

  长孙无忌目光微微闪烁。

  他心里清楚,苏勖实际上并没有多少能力,他不过是占了皇后大伯父和昭媛生父的便宜,才能坐到那个位置。

  苏定方最多算是军中将领。

  真正让皇帝值得信任的,是藏在李勣和苏勖之下的刘仁轨。

  李勣是不可能在菟州多待的,那么接下来是苏勖接替,苏定方辅助,最后是刘仁轨接任。

  这样东岛的事情就顺下来了。

  ……

  长孙无忌抿了一口茶,然后抬头问:“臣冒昧,陛下打算用多长时间让高句丽彻底灭国?”

  “三到六年吧。”李承乾摇摇头,说道:“如今我们已经从高句丽割了一半出来,剩下的就是慢慢治理,然后让高句丽剩下的百姓倾心大唐,如此才能一步步的解决,高句丽剩下的两百万百姓的事情。”

  高句丽或许军力不足,但也不能小看他的人口。

  也就是高句丽自身没办法将这么人口全部转化为的战力,而且,军中的兵刃也不够。

  不然,想要攻破平穰城,真没这么容易。

  然而,这两百万百姓依旧是李承乾和整个大唐最需要面临的问题。

  “三到六年的时间,暗中控制高句丽,结合高句丽自身,准备两百万百姓足够一年的粮食。”李承乾忍不住摇摇头,说道:“舅舅,六年,朕看都很难。”

  “不是难,是陛下想的太多。”长孙无忌将奏本递回过去,道:“若是按照英国公的处置方法,每日只让他们吃一点东西,保证饿不死,这就容易多了,而且高句丽国内怕也藏有足够的粮食,这次若不是英国公毁了平穰城中的粮食,一切也没那么容易。”

  泉盖苏文在平穰城中堆积了足够二十多万军民吃用两年的补给,而且是在关键时刻都能拉出去作战的。

  可想而知,泉盖苏文对于这一战的准备,究竟有多强。

  但他没有想到,李承乾的准备更足。

  新罗,百济,高宝藏,加上大唐强兵压境,内外分化,最后泉盖苏文身死。

  “舅舅说的是。”李承乾笑笑,点头道:“更何况我们的手上还有盖苏文的三个儿子,处事要容易些。”

  “是!”长孙无忌抬头,突然问道:“陛下打算什么时候回长安?”

  皇帝在洛阳已经一年多,长安虽然平静,但皇帝也不能久在洛阳啊!

  李承乾神色安静了下来,想了想说道:“今年不行,毕竟已经十一月中,马上朕还要祭祀嵩山,安抚诸事,前前后后折腾下来,恐怕已经年底了,而且大战虽然了结,但大军在军前,粮草运输也不能停歇,再有就是到了明年,朕想去河北看看。”

  “河北?”长孙无忌想了起来,皇帝前两年就说要去河北。

  平穰皇帝是不会去了,但去河北远远眺望,却已经是皇帝能做的最大限度了。

  “一来,明年年中的时候,第一批从菟州撤回的将士应该就回来了,朕顺带迎接,二来,朕也想认真看看河北。”李承乾抬头,说道:“去年的时候,户部侍郎张大象提及河北百姓赋税沉重,希望朕能稍微减缓一些。”

  长孙无忌顿时神色肃然起来,问道:“陛下是如何说的?”

  站在一旁的张阿难,轻轻地看了长孙无忌一眼。

  “还能怎样,无非就是继续加大对河北府兵的招收,然后调往菟州,同时加大河北百姓迁移力度,赋税之事,不是那么容易调整的。”李承乾轻轻摇头。

  “陛下英明。”长孙无忌点头,说道:“其实陛下恩赏河北百姓很容易,但多年以来,朝中对河北苛刻已成惯性,想要调头不易。”

  “除非能再找出个地方来替代河北。”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问道:“舅舅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长孙无忌想了想,说道:“江南?”

  “年中江南已经叛乱了,不减免赋税已经不错了。”李承乾摇摇头,道:“所以现在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将河北的负担,平分到河北,辽东和菟州,最后彻底过渡到东岛三国身上。”

  东岛三国终究是要彻底归入大唐之下,到时候,矛盾外移,从而彻底解放河北。

  东岛三国,才是真正承接大唐整个制度运转的最底层的存在。

第639章 皇帝心有猛虎啊!

  长孙无忌思索间,一道身影出现在他的身侧,将他面前的茶杯拿起。

  烛光一遮,长孙无忌顿时回神。

  他抬头一看,是张阿难。

  “司空,茶凉了。”张阿难将凉了的茶杯拿起,换了一只新的茶杯,提起茶壶倒了一杯,然后才躬身退下。

  “谢过张监!”长孙无忌很客气的点头。

  张阿难是秦王府时期的老人了,这些年在先帝和皇帝的身边一直执掌百骑司,甚至还有一些连长孙无忌都不知道的力量。

  转过身,长孙无忌看向李承乾道:“陛下想用高句丽来彻底取代河北,的确是妙招,毕竟终归来讲,东岛是外人,但陛下,也正是因为如此,光是高句丽有近两百万百姓,河北的负担压在他们身上,臣恐那边不会太安定。”

  “难道舅舅以为,朕只要宽厚的对待高句丽百姓,他们就会安定吗?”李承乾摇摇头,说道:“他们身为高句丽人太久了,大唐想要彻底统治他们,不好好的杀些人是不行的,这样正好让河北的百姓过去,以他们为骨干杀人,河北百姓的怨气正好发泄出去。”

  “府兵!”长孙无忌点点头,皇帝说了,日后要加大河北府兵的招募,然后驻扎东岛。

  “大唐开国三十五年了,一切制度已经成了惯性。”李承乾抬起头,叹声说道:“舅舅,朕想过对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朕发现这并不容易,尤其是里外有战的时候,所以只能在一些细节地方缝缝补补,希望能有生效。”

  李承乾是真的深入的思索过如今大唐运行的制度。

  从开国到现在,从武德,到贞观,到现在的永惟,天下是在逐渐走向盛世的。

  这说明如今的制度哪怕是有瑕疵,但也还没有走到需要彻底颠覆的地步,所以他需要的不是彻底对体制做大手术,而是查找这个体制的不足和缺陷,然后进行弥补,让它能够在巅峰走的更长,爬的更高。

  直到将来它从巅峰滑落的时候,再对他进行大手术的改革。

  而不是现在胡乱的进行大手术,然后导致局势反噬,乃至于他自己都收拾不了的地步。

  所以,现在他要做的,就是消除隐患,进行枝节上的修改。

  如今的大唐,刚刚从贞观年间过来,绝大多数朝臣心中都有一种维持贞观盛世,甚至将整个盛世推向更好的理念。

  现在这个时候真的没必要折腾太多。

  维持这个向上的势头,进行约束和修改,清除一些未来可能会造成巨大问题的隐患,让盛世更加的昌盛,更加的持久,这才是一个成熟的皇帝应该做的。

  李承乾现在也在逐渐的成熟。

  当然,想要做到这一点也很不容易,尤其是在还有外敌的情况下。

  ……

  “陛下想的是对的。”长孙无忌有些赞叹的点头。

  他其实最怕的也是皇帝做大幅度的变革,那样怕是连他都未必控制的住。

  “所以朕明年去趟河北,在接大军回来的时候,免了河北一年的租税,让河北百姓缓一个气。”“然后宣布百姓迁移到菟州,可免三年赋税。”

  只免租税,而其他不变。

  这是这几年试行比较合适的安抚百姓的方法。

  稍微停顿,李承乾继续说道:“菟州刚入大唐,朕也打算免三年赋税,如此加一起就是六年。”

  免六年的赋税,这足够吸引相当多的人前往菟州了。

  “陛下仁德。”长孙无际想了想,说道:“可是陛下刚刚免了河北的租税,河北百姓不会轻易背井离乡去菟州吧,这种情况,恐怕更多的是会被河北的世家占了便宜。”

  李承乾点点头,长孙无忌说的是对的。

  大唐苛政以待河北,但实际上朝中真正的帮手,正是河北的当地世家。

  所以,当朝中有好的政策和制度落在河北的时候,第一个发现利用,享受其中利益的也正是河北世家。

  “舅舅说的没错,朕也想过这一点。”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摇摇头道:“但是舅舅,若是河北的世家都不愿意去菟州,不愿意去高句丽,百济和新罗,那么河北当地的百姓又怎么会能愿意?”

  长孙无忌一愣,随即缓缓点头。

  世家的带头作用不容忽视。

  “所以,一开始让河北世家得益便得益吧,找个铁面无私的,在菟州设出规矩,让世家不要太过得益就好。”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朕想,第一年的时候,河北的百姓到菟州的应该不多,但到三年的时候,百姓应该就会急了。”

首节 上一节 726/7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王业不偏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