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匪 第357节
“委员长,这些人早就想往军队里面渗透了。”戴笠说,“最近那位和龙云就走的很近。”
蒋介石点点头不吭声。
“另外,校长……”戴笠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有什么就说什么!”蒋介石看了戴笠一眼道。
“法肯豪森将军最近回德国去了。”戴笠说。
法肯豪森上将是肯定知道这个计划的,因为这个几乎就是他主持制定的,而前一段时间,因为日本的不断抗议,德国决定撤回在中国的军官团,法肯豪森上将自然也在召回之列。法肯豪森却不太愿意离开,一度甚至打算放弃自己的军职留在中国。但是在希特勒的压力下,他最终还是返回了德国。除了德国的军官团回国之外,中国和德国已经签订的涉及到军事方面的合同并没有受到影响,但是所有新的合同却都被暂停了。这也说明,德国已经在中国和日本之间做出了选择,能够牵制苏联以及美英的力量的日本,显然要比中国有价值得多。
“法肯豪森将军是个讲信誉的人,他绝不会泄露我们的秘密的。”蒋介石说。一般来说,相比中国人,蒋介石还是觉得那些洋人更可靠一些。
“校长,法肯豪森上将当然是可靠的,但是知道这个计划的德国人并不是只有法肯豪森将军一个。从德国人那里泄露出了这个计划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戴笠说。
“那你的意思是?”蒋介石道。
“查,当然要细细地查。”戴笠说,“只是这事情到底是我们这边泄密的,还是德国人那边不好说。校长,我觉得凡是小心为上,查是一定要查的,但是也不能认定了就是我们这边的问题,到时候伤着自己人了不好,反而让有些人看笑话。”
戴笠的意思其实也简单,首先,把德国人拉进来,先给他们扣个嫌疑的帽子,这样即使最后没查出什么来,那也不是自己的责任。其次,这事情查起来,哪怕是悄悄的查,也会让他手中的权力大幅度的增加,这对于他来说,也是好事情。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虽然挨了骂,但是相比最后可能的结果,挨骂其实不算什么。
第四百五十七章 不用犹豫了
戴笠离开之后,蒋介石便继续为要不要炸黄河发愁了。如今徐州那边的情况已经非常紧张了,就在纳尔逊·詹森来拜访蒋介石之前,徐州城刚刚陷落了。如今,杂牌纷纷投降日本,剩下的还没有投降的,李德邻也不敢再信任他们,或者说,也不敢指望他们能拼死抵抗了。所以他没法再依靠这些杂牌来做垫背,这使得撤退的难度变得更大了。
而另一方面,李德邻在这个时候也已经完全指挥不动蒋介石的嫡系了。蒋介石的这些嫡系部队原本是所谓的“不动如山”的慢速机动部队,但是如今在撤退的时候,却跑得飞快。而且在如今的局面下,蒋介石的那些嫡系可不会老老实实地当殿后的,给桂系的垫背呢。
如果李德邻让桂系的军队留下来断后,那说不定也能稍微让局面好一点,但是……那可是他自己的本钱呀,如果他这么干,那么蒋介石的嫡系多半能抛出不少去,但是桂系的家底子可就要丢光了。桂系的家底子要是被丢光了,那他李德邻会有什么结果,就真的不好说了。
所以李德邻也不能让桂系的军队留下来断后,所以如今在徐州方向上,实际上就没有部队可以用于断后打阻击。
李德邻当然是立刻向蒋介石的那些嫡系,包括汤恩伯发出了一系列的他们绝不会执行的命令,同时也给桂系的队伍下达了“迅速撤往X处,建立防线”的命令。这一系列的命令其实已经不是为了挽救局面——局面已经挽救不了了,这是为了将来扯皮的时候好推卸责任。到时候蒋介石要追究,李德邻就可以拿出他发出的那些命令,指责蒋介石的嫡系不服从命令了。
结果呢,就是在徐州方向上,日军和国军陷入了一场大型马拉松比赛。大家都是什么都顾不上了,只管往前跑。而日军在运动能力上是明显的超过国军的。所以国军的形势非常危急。
汤恩伯集团是蒋介石的重要支柱,如果损失过大,对于蒋介石的政治地位可不是小影响。所以,炸开黄河就显得格外的有吸引力。但是纳尔逊·詹森大使说的事情也不能不考虑。的确,这样的事情一旦曝光了,对于蒋介石的政治声誉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靠着“主持”抗日,一下子获得了对于各地军阀,甚至是对于人民党的政治优势。当年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如今蒋介石也可以说是挟抗日以令诸侯。原本那些边远地区的地方军阀,哪一个听蒋介石的?如今蒋介石就是能一道命令,就让他们拿出军队来,把他把们作为立身之本的军队送到血与火的战场上去消耗殆尽。蒋介石此时也算是感受到了政治优势,大义名分的甜头了。如今那些地方军阀们早就觉得不对劲了,只是无力抵抗大义的压力,但如果蒋介石做出了“有损大义”的事情,只怕那些地方军阀就要蠢蠢欲动了。至于人民党,怕是更是要跳起来了。
这些势力当然不会反对抗日,但是他们会以此为借口质疑蒋介石作为扛旗人的资质,乃至于不再服从蒋介石的调遣。而这种局面一旦出现,对于蒋介石的力量也是一个极大地打击。
如果蒋介石此前没有经历过“挟抗日以令诸侯”的好日子那倒也罢了。但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所以这个时候由不得蒋介石不犹豫。
但是战局实在是容不得过多的犹豫,蒋介石不过是犹豫了一天多一点,日军就追上了国军,然后……然后日军兵力不足,而中国战场太大了的问题就再次显露出来了。日军很容易的就在追击中击溃了国军部队,然后呢?然后就用的上在另一个时空里面王耀武将军的那句名言了:“就算五万头猪,三天时间……”
的确,就算五万头猪,漫山遍野的一跑,三天绝对是抓不完的,而此时战场上的国军远远不止五万,而日军呢,人数也不够。而且和后来解放战争的时候不一样,解放战争的时候,国军的士兵们基本上都知道“匪军”优待俘虏,别的不说,被“匪军”俘虏了,至少不担心晚饭没地方吃了,而且普遍比在国军那边还吃得饱。五万头猪靠抓三天的确是抓不完的,但是如果你摆上一大堆的食槽,而且吃饱了还不用担心被送屠宰场,那要聚拢五万头猪,其实也不算特别难。
但是日军是没有这种政治优势的,甚至由于在此前的一些和国军的作战中,日军对待战俘的残暴行为。比如公开地在国军士兵们看得到的地方拿被俘的士兵练刺刀之类的做法,让主动去向日军投降的选项不复存在,所以,接下来,日军就发现,他们虽然击溃了国军,但是要全歼他们还真不容易,因为几十万人一哄而散,四散而逃,日军总不能和他们一样十三而去吧?
不过反正被击溃了的部队,暂时也不会再构成什么威胁了,最多不过是变成土匪了而已。而且,日军自己也遇到了新的问题。这个新的问题就是,他们的补给不足了。
日军前进的速度太快,后勤辎重跟不上来了。前一段时间的作战是如此的艰难,所以日军从上到下都没想到,自己面前的中国军队会突然出现这样的雪崩式的溃败,所以他们的追击,也都是缺乏计划的,临时发起的。而日军一向习惯性的轻视后勤,所以下令追击的时候,大家也没太关注后勤补给的事情。大家的想法都是,追上去,夺取了中国军队的补给不就行了吗?
而国军这边呢,在溃逃的时候,的确也下达了焚毁无法携带的补给的命令。但是和这个时候李德邻发出的其他的大部分命令一样,这些命令绝大部分根本不起作用,发出这些命令,只是为了在将来证明自己没有责任而已。所以大多数国军部队在溃逃的时候,赶本就没顾得上烧毁他们带不走的辎重。
但是即使缴获了这些辎重,日军也没法带着这些补给品追赶——这会拖慢速度的。所以他们只能在身上带上一点能带得动的东西,然后留下几个人看守这些缴获。顺便还叮嘱一句:“这些是我们中队缴获的东西,可千万不要让别的中队的家伙拿走了。”
然后留下的几个人自然是死命地护着这些缴获:“没有我们中队长的命令,谁也不能动这东西!”
但是他们的中队长,早就追到前面去了不是?还能把他找回来吗?于是日军明明缴获了不少的物资,但是却不能很好地派上用场。
不过目前混乱的局面倒是帮蒋介石解决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要不要炸开黄河的问题。现在不用犹豫了,日军和国军混在一起,没必要这样做了。
第四百五十八章 约谈
炸开黄河的事情没有发生,而且因为日军自己的追击组织得很不好,虽然完全击溃了徐州方向的中国军队,但是他们南下的速度并不快,而在东边,国军也开始迅速向南京转进。而日军也同样展开追击。
不过整体上,国防防线方向的撤退比徐州方向的撤退组织得更好。这首先是因为在这里军队的构成比例和徐州不一样,在这里军队的主干是蒋介石的嫡系,虽然也不是没有杂牌,但是杂牌军在这条防线上的地位远不如在徐州方向上重要,所以这里并不存在杂牌军们大批投日的现象。也因为如此在这个方向上撤退还是相当有组织的。再加上这里的军队大多都是蒋介石的自己人,虽然自己人坑自己人的事情即使是在蒋介石的嫡系中,甚至即使是在蒋介石的嫡系中的同一个派系中,也不是什么稀奇事情,但是无论如何,总比和桂系,还有其他的不知道什么系混在一起的情况要来得好。
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航运。这一路都是水网地形,很多地方都需要依靠船只。因为早就预料到国军必然的后撤,所以负责航运的长江航运办公室早就做了准备,这种准备到不全是在长江上安排的轮船。虽然这段时间以来,因为组织得力,长江上的轮船因为日军空袭而损失的数量比原本的历史上要少很多,但是这样的运力,对于数十万人的撤退来说,依旧是杯水车薪的。
长江航运办公室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长江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河流上都准备好了浮桥。这些浮桥并不是最常见的那种摆上几条船,然后栓上绳索,而是更便宜,也更隐蔽的。充当浮力来源的不是船只,而是充气的皮袋子。在平时这些皮袋子都没有充气,浮桥也被收起来,至少从空中,是无法发现这些浮桥的。而等到部队撤退需要这些浮桥的时候,把气吹起来,把浮桥拉出来就行了。等部队经过之后,摧毁这些浮桥也格外简单。
因为早就安排好了这些浮桥,所以撤退也就相对的容易了很多。而日本人呢,他们可没有准备好了的浮桥,而沿着长江,又被江阴要塞和水雷阻拦,所以只抓住了国军的一点尾巴,大队的国军还是安全地撤了回去。若干年后,某国军将领在带着自己的兵团撤退的时候,因为忘了搭建浮桥,结果被解放军赶上,于是望运河兴叹道:“要是长江航运办公室还是华主任,那该多好!”
蒋介石呢,一开始还在表示要和南京共存亡。但是大家都知道那只是在安抚人心而已。但是李谦却不能让他在这个时候安抚人心——人心要真的给他安抚了,市民们都不怕了怕,都留在南京城里面了,那将来南京陷落的时候,岂不是大问题了?
所以蒋介石一边表示要与南京共存亡,李谦呢,却一边在自己的报纸上连载着李德胜主席的《论持久战》,一边还亲自在连载的后面加“编者按”,拿着当前的战局和文中的论点一一对应着分析,公开表示,因为国力上的差距,想要靠着军队,靠着阵地战,速战速决地击败日本是不可能的,徐州防线和国防防线的先后失守,表面上看是战场上作战的问题,但是归根到底其实还是国力的差距。所以虽然政府表示要死守南京,但是在国防防线失守之后,南京是不可能还守得住的。
李谦甚至还直接发了一篇叫做《南京失守后该怎么办》的文章 专门分析南京为什么无法防御,以及南京失守之后,抗日战争的后续。
“日本军阀之所以敢于不断挑起战争,归根到底还是他们依旧把如今的中华民国,当成了当年腐败不堪的满清王朝。当年满清乃是以一个小民族压迫许多其他大民族的民族压迫政权,所以在面对外来侵略的时候,根本不敢打,不敢发动广大人民,因为他们担心人民一旦有了力量,不但会用来抵抗外国侵略者,也同样会用来推翻他们的民族压迫。所以一旦发生了对外战争,战事稍有不利,就割地赔款;就算略占上风,也要赶紧‘议和’。免得‘家奴’们造起反来。
但是如今我们已经是中华民国了,是各民族平等的国家了,我们可没有满清那样的怕‘家奴’趁机造反的担忧,我们完全可以进行长期的战斗。但是日本军阀却没有看到这一点,却将我国此前因为爱好和平而进行的自我克制,理解为和满清一样的软弱。所以整个日本其实并没有做好长期的大范围的战争的准备,日本的国力实际上也无法支持长期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