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三国:王业不偏安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163节

  众将慢慢安静下来。

  司马懿缓缓站起身来,在帐中负手踱步,片刻后缓缓出声:

  “诸葛亮如今营寨未稳,就急着兵分南北,自暴其短,谓自大而不自知,是不知己。

  “以为我深沟高垒,营盘已固,就不会主动出营相击,是不知彼。

  “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确实是我大魏破敌之机。

  “陈圭、州泰、王观、孙礼。

  “你们点战卒八千,辅卒六千。

  “文钦,你再引一千虎豹骑,一千胡骑为前锋。

  “今日午时拔营,大张旗鼓,去贼十里而止,明日等我旗号行动。

  “其余诸将随我引两万人马,去攻蜀寇渭南营寨。”

  话音落罢,众将无不愕然。

  主战派没想到骠骑将军刚才沉默了那么久,最后却这么爽快就作下了进攻的决定。

  主守派则是没想到,这么明显的诱敌深入之计,骠骑将军竟然真的放弃了据守坚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稳妥之策。

  陈圭惊疑相问:

  “司马公,明明可以以逸待劳,十全必胜,为何要去冒险?

  “万一又出了什么纰漏,辜负了陛下厚望当如何是好?”

  先前弄险出奇,已经在五丈塬小败了一场。

  现在又放着坚如磐石的营垒不守,十拿九稳的对策不用,如陈圭这般素求稳妥之人已是心惊肉跳,有种不祥之感。

  另一边,主战的众将虽然激动,却也有不解之处。

  魏平想了想,问:

  “骠骑将军,为何不集中优势兵力,讨伐蜀寇渭北那一小股人马?

  “反而也兵分两路击敌,优势兵力还布置在渭南?

  “这有违用兵之法啊。”

  用兵之法,自然就是田忌赛马的以弱抗强,以强击弱了。

  沙场宿将如果连这点都不知道,那还打什么仗?

  当然了,这田忌赛马虽是用兵至理,对练兵要求却很高。

  需要自己的弱兵能够抗住压力,需要自己的精兵能够一击必杀。

  名将与庸将,胜仗与败仗,一半是靠将领对战局的把控,另一半则靠战场外的练兵功夫。

  此处魏将之所以皆欲求战,斗志昂扬,一是认为他们治戎练兵之法是蜀军比不上的,二是认为,骠骑将军对战局的把控,远不是诸葛亮能都得着的。

  被安排在渭北,但是主张固守的陈圭忽然想到了什么:

  “司马公如此分兵,意思是蜀寇见我渭北大军大张旗鼓而来,便会自渭南调兵遣将,至渭北迎击?”

  不然的话,这位骠骑将军为何会把主张固守的几位府僚,全部安排在渭北?

  显然是需要他们抗住压力,好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捣毁蜀寇在渭南的巢穴。

  诸葛亮很可能就在渭南龟缩。

  这是避实就虚,擒贼擒王之策。

  司马懿听州泰说到点子上了,抚须颔首:“这是可能之一。”

  帐中众将尽皆静了下来。

  陈圭疑惑再问:“司马公,还有别的可能?”

  陈圭、王观、孙礼等魏将凝神瞩目,盯着抚须沉思的司马懿。

  司马懿道:“第二种可能,诸葛亮见我大军竟不固守坚营,反而举军而出,直接破胆而走。

  “若果真如此,则我大军便可奋勇直追,尽夺其辎重粮草,把他赶回五丈塬。”

  话音未落,魏平便大喇喇道:

  “我看这种可能性最大!”

  同样求战的几将也附和起来。

  司马懿却不置可否:“还有第三种可能。”

  众将微微愕然。

  军争大耍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剩下二事,惟降与死。

  诸葛亮既敢进逼,又分兵诱敌,自然意不在守。

  而骠骑将军刚说的两种可能,一种是战,一种是走。

  那第三种可能是什么?

  降?死?

  “骠骑将军,还有什么可能?”有人问道。

  司马懿却是抚须驻足,思索了起来,久久不答。

  “骠骑将军?”十几个呼吸工夫过去,有人急不可耐。

  司马懿循声望去,这才出声:

  “第三种可能,是诸葛亮欲行声东击西之策,真正的目的,是我渭南大寨。”

  听到此话,州泰、陈圭、孙礼等力主坚守的府僚一时面面相觑,交换起了眼神。

  孙礼出声:

  “司马公意思是,渭北那小股蜀寇,确实是诸葛亮放出来的诱饵,但目的却不是与我大军野战?

  “为何?他若真有战心战意,与我大军列堂堂之阵而战,难道不才是上上之策吗?

  “真敢来攻打营垒,就算只有两三千人固守,也不是他一时半会能攻下的,届时我大军早就回援了,他如何能成?”

  司马懿摇头:

  “兵法云,勿击堂堂之阵,无邀正正之旗。

  “诸葛亮但见我渭北大军大张旗鼓,又精骑尽出,必以为我主力尽在渭北,如此,就未必还有胆子与我堂堂正正一战。

  “倒不如趁我营垒空虚之际,前来偷袭。

  “侥幸成功,则我几万大军便被隔绝于渭北,粮道也为其所断,再想回到长安,势必要付出不小代价。”

  主出战的诸将则开始嗤之以鼻。

  魏平嘿了一声:

  “骠骑将军说笑了,先是效仿我们南北立营,诱敌深入,后又效仿我们悬军深入,出奇制胜?

  “诸葛亮哪来这么大胆子?

  “骠骑将军昨日还说诸葛亮不明不智不勇,怎的不过一夜,突然就换了口风?”

  坐在末席旁听军议的司马师与司马昭兄弟,此刻也都略显疑惑看着他们的老父。

  昨日他们兄弟二人才刚上了一堂政治课,说诸葛亮这个权臣没有取长安的欲望,更不可能拼着损耗自己的人马为阿斗做嫁衣。

  怎么今日变卦了?

  司马懿笑了笑: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诸葛亮先前表现确实不明不智不勇,但如今却使了诱敌深入之策,所谓时移势易,不能再以昨日之念来揣度他了。

  “但不管他是故作姿态,还是主动寻求战机,我们都已料敌先机,立于不败。

  “他欲走则追,他欲战则退。

  “他欲来攻我营垒,则大可将计就计,示其以弱,把他放进来。

  “魏平,你明日伏一军四千人于芦苇荡中。

  “若诸葛亮果真前来,便以鼓声为号,闻鼓而起,与我大军合击,则破之必矣。”

  魏平神色踌躇:

  “骠骑将军,照我看,诸葛亮要么引军往渭北迎击,要么直接破胆而走。

  “怎么可能敢来袭我营垒?

  “不如集中兵力,直扑诸葛亮渭南大寨!”

  那芦苇荡泥泞不堪,满是蚊蝇,哪里是人呆的地方?

  这倒是其次。

  主要是,大军前去破贼,他却要躲在芦苇荡里。

  诸葛亮真跑了败了,他连口汤都喝不到,如何一雪前耻?

首节 上一节 163/2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1566:摄政天下

下一篇: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