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三国:王业不偏安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167节

  “只因威势、能力不如二卿之人,就算再怎么把私怨带到公事上,也不会影响到一国之计,万夫之命。

  “但二卿不同,二卿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事关黎元生死,事关社稷兴亡。

  “朕若挑软柿子捏,立下所谓原则,恐怕也未必能引起二卿重视。

  “而这原则既不能约束二卿,便成了空话,废话,笑话,又何以约束他人?

  “至于大战在即,长安在望,朕却不以大局为重,不挑别的什么时候将此事挑明,确是觉得如此一来,大汉诸卿应都能看出,朕确实以此为不可触犯之原则。

  “而不去和什么稀泥,不挑什么软柿子捏,则是希望两位骨鲠之臣能助朕一臂之力,起到个带头的榜样作用了。

  “先帝一生忙碌,没有教朕怎么当一个天子,临崩前,也只教朕一句唯贤唯德,能服于人。

  “朕不知何为贤德,但观先帝一生行事,不过我以诚待人,人便以诚待我,又知二卿俱是国家重臣,一片公心,绝不会因私废公,是故才率性直言。

  “愿二卿能助朕一臂之力,立此规矩,守此原则,相忍为国,此虽公事,但二卿若能将此事应下,朕便欠下二卿一个人情了。”

  前面先画了公侯大饼,现在先帝又搬出来了,又是你以诚待我,我就以诚待你,不过是让你们俩不要在中军大帐因私废公这么点小事,总不能这么点面子都不给吧?

  两个人不可能有私交,矛盾都是在这中军大帐积攒的,刘禅也不指着能解决,但不要把个人情绪带到军国大事上来就是了,否则迟早会有坏事的一天。

  别两人闹着闹着,魏延又闹出个烧自己人栈道,断自己人归路的事情出来,那就真是爆雷了。

  等日后地盘大点,人才多点,就把这两人分开。

  刘禅对杨仪实在不感冒。

  本事是有的,但也就那样,无非是如今大汉无人可用,矮子里面拔高个罢了。

  若非担忧丞相太累了,暂时缺不了杨仪这么个人做副手,迟早让他去坐冷板凳。

  毕竟原时空上,丞相故去后,这厮自以功高才厚却没能执掌朝政,就说什么“早知如此,当年真该投魏去了,不然何至于此”。

  阿斗这都没杀他,将他贬为庶民而已,结果这厮还硬颈,继续上书诽谤朝廷,不知悔改,最后被朝廷抓进监狱,自杀了。

  这还不如李严呢,一直想跟丞相争权的李严还知道丞相死后自己没希望了,所以主动忧郁而死了,省朝廷几顿牢饭。

  杨仪刘禅虽看不上,但魏延却是真有本事的,只要好好磨一磨,就是一把好刀。

  下去了好好安抚一番,告诉他你才是我的自己人。

  “臣唯陛下之命是从!”魏延脸上似乎不情不愿,“但陛下,臣刚刚可没把个人私怨带到公事上来,只是骂了他两句罢了,还是私怨,没涉及公事。”

  这是真的,魏延刚真就只骂了两句庸奴而已。

  至于杨仪所言,丞相早有定计而魏延却仍欲行什么弄险之策,这实在算不得什么其心可诛。

  司马懿刚有举动,魏延就去亲巡战地,得到了一手消息,自然有建策的资格。

  丞相再有应对之策也都是司马懿出发前定下的,只是预案,正式军令还未签发,一切都有待商榷。

  杨仪也对着天子拱手作揖:

  “闻陛下之言,臣不胜惶恐,但臣方才亦是一片公心,并无私怨,望陛下明鉴。”

  这…刘禅有些不敢苟同。

  魏延亲巡战地得胜而归,他已经夸了魏延勇武,这事也就翻篇了,而魏延建策已罢,你不满意,既不直接针对魏延建策进行反驳,也没什么指导性意见,反而先批判并否定了魏延亲巡战地并得胜而归之事,多少带了点个人情绪在里面。

  但刘禅还是轻轻颔首:

  “朕知道,都是一片公心。

  “既然二卿都应了下来,日后这中军大帐便只论公事,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

  “因公争辩不可避免,朕也鼓励因公而辩,真理越辩越明,只要就事而辩,怎么辩都行。

  “但军令一下,便不得再有异议,所有人都要贯彻施行。

  “希望日后我大汉之臣,都能相忍为国。”

第110章 用兵之法,无外乎多方以误之

  渭北。

  魏军浩浩荡荡而来。

  距汉军营寨十一二里停下。

  这里刚好有一片小树林,可以伐木为营,一众辅卒役夫得命,开始进去伐木樵采。

  距天黑还有两个时辰,今夜便在此地宿营了。

  三十多里的距离,确实不是决定出兵马上就能打起来的。

  两千余虎豹骑杂胡骑,则趋近至八九里左右,四处散开,各自寻地方饮马饲马。

  此时已是晡时,也就是每天第二顿饭的时间。

  骑卒们从韦袋里掏出干粮,就着河水啃了起来。

  不少爱惜战马的骑卒,自己吃得颇少,喂战马吃的颇多。

  完全野放的战马,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吃草,勉勉强强能保持体膘。

  一到战时,吃草时间短而运动时间长,就必须吃米面大豆等精粮,只野放吃草的话,很快就会掉膘,体力与速度都会下降。

  司马懿带来三千多匹马,就要占用一万六七千人的粮食。

  由于对峙日久,运粮不易,汉魏双方粮食都面临紧缺问题。

  所以就连司马懿也不能天天把几千骑全部放出来溜达,而是大部分都野放吃草,这才使得魏延瞅准机会灭了一支精锐哨骑。

  州泰饮马已毕,从兜里掏出一张粟米饼,自己啃了两口后就全部丢给了战马,自己才又去渭水掬了一捧水饮起来。

  “天真热啊。”骠骑府从事中郎王观抹了把汗。

  州泰站起身来,抹了抹嘴,眺望远处列阵休息的汉军:“蜀寇列阵已逾半日,如此日晒,体力精力流失很快,若遣精骑过去袭扰,许能小胜一场。”

  王观也看向汉军:“蜀寇见我大军前来挑战,却没有如骠骑将军所料那般,直接不战而走,那便是想战。

  “说不准他们那两千来骑此刻就在营寨里面,以逸待劳,等着我们前去呢。”

  州泰思索一二,徐徐点头。

  蜀寇也有两千余骑,虽不精锐,但以逸待劳,打起来还是大魏吃亏。

  而且…蜀寇的弩很多。

  王观凝神望着蜀军方向:“我还是以为不当出营邀击,固守便立于不败,何苦出来冒险呢?”

  州泰想了想,随即望向渭水,半晌后开口:

  “听闻关东大旱,诸水皆有断流之兆,如此,则各州郡难以将漕粮转运至敖仓。

  “敖仓、含嘉仓能运至关中的粮食不多了,若蜀寇坚守不战,我几万大军未必能与蜀寇久持。

  “司马公的意思,应是想主动出击把蜀寇打退,如此,长安附近的蜀寇也会退走,长安压力稍减,便可减兵节粮了。”

  大魏在关中,仍有战卒辅卒六七万,民夫三四万,也就是十几万张嘴等着吃饭。

  如果能把蜀寇逼退,毌丘俭、夏侯楙、令狐愚、牛金这些人手下几万败卒,就可以不用滞留长安了。

  不说退回关东,就是退守河东、弘农就食,都能省很多粮食。

  他们没太大战力,只能打防守,可现在蜀寇在长安施压,少了他们,又真的不行。

  王观闻此,也看了眼渭水。

  关东诸水皆有断流之兆,这关西诸水的水位却是没有下降许多。

  若是旱情能波及关西,大魏粮食虽难以转运至长安,可伪汉的粮食同样难以运至长安前线,这关中战事,多半要因这天时而结束。

  可这天时偏不。

  难道天也在助伪汉?

  他最近也听说了什么“洛水枯,圣人出”的妄诞之谶。

  想到这,王观叹了声:

  “今年关东大旱,按过往经验,明年便要闹蝗灾。

  “所谓一年受灾,三年难缓,蜀贼来此北寇,孙权也趁机寇略襄阳。

  “我大魏既是多线作战,又是大旱之年,真是风雨飘摇啊,纵使几方战事得胜,接下来几年,也不知怎么熬得过去。”

  州泰蹙眉:“王从事这话未免太过沮丧,时事再艰难,能有太祖皇帝与袁绍官渡鏖战艰难?

  “如今我大军出寨邀击,诸葛亮自以为得计,已堕司马公彀中矣,转机马上就要来了。”

  州泰言罢翻身上马,带领三百精骑去巡视战地,抢占高地去了。

  北方不远处就是马嵬坡,上午发生了一场小规模的前哨战,大魏哨骑以全灭收场。

  后面百余大魏哨骑去彼处抢占高地,控制视野,结果没多久,蜀寇又派了二百余骑前去舍命厮杀,把那高地抢了回来。

  那地方居高临下,整片战场一览无余,谁能将之控制,谁就有视野优势。

  一旦两军交战,上面的骑兵轻易便可寻找到最佳的切入时机,还能通过台地绕到敌后,确实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也是蜀寇第一次如此不惜代价地动用骑兵,争夺地利。

  由此可见,蜀寇确有与大魏在渭北决战的打算了。

  毕竟,大魏都已中他诱敌深入之策,主动出营邀击,他们再不趁此时机,以堂堂之阵来战,难道要等大魏退走后再去攻打坚垒?

首节 上一节 167/2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1566:摄政天下

下一篇: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