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三国:王业不偏安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229节

  “朕以为,唯有血脉相融,文俗相化而已。

  “而且…董侍中,诸卿,朕之聘羌氐女,非唯光复汉室必要之牺牲。

  “更冀光复之后,继孝武皇帝开地千里,遁逃匈奴之伟业,使大汉德被四夷,总御六合,俾昭昭大汉,威震八荒。”

  至此,包括丞相在内,一众大臣再也说不出什么辩驳的话来了。

  祖宗之地既不能守,空守祖宗之法何为?

  董允最终看向丞相。

  丞相眉目含笑,肯定颔首:

  “超出常理之事,庸人所惧

  “猛药重剂之方,庸医畏开。

  “今关中王气未复,国家威力未举,非有雷霆霹雳之气,不能成造立天地之功。

  “陛下发扬蹈厉,思变图存。

  “为王业而弃小节,为社稷而变成法。

  “此心甚切,此意甚笃,虽高祖孝武不能反驳,臣固以为可也。

  “至于诸君所谓祖宗之法不可变,夷狄之属不可聘,亮深以为不然。

  “昔赵武灵王欲行胡服骑射,朝野哗然。

  “公子成、赵文等贵戚重臣皆伏阙泣谏。

  “然赵武灵王力排众议,谓群臣曰:

  “『夫服者所以便用,礼者所以便事。』

  “『今吾国东有齐燕之强,西有暴秦之逼,若无骑射之备,何以守四方?』

  “遂着胡服,跨骏马,亲训骑射,其后成效大著。

  “九年,破林胡、楼烦,拓地千里。

  “十年,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置云中、雁门、代郡。

  “至其子惠文王时,犹能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与强秦抗衡。

  “向使拘泥祖制,弱赵安能创此伟业?

  “后有猛虎,行者可弃金玉。

  “室遭大火,孝子亦舍祖财。

  “诚如陛下所言,如今关中虽复,而地不能尽其用,民不能尽其力。

  “若能籍此得羌氐之民数万为国家实边屯田,必能为我大汉减省粮草无数。

  “若再得归义侯安定精骑数千为大汉之用,遵大汉军令法度,三五年间,必能练出一支比伪魏虎豹骑更加精锐的精骑。”

  听到丞相竟然也赞同陛下举措言语,众臣更是无话可说了。

  刘禅闻言见状,心里一松一叹。

  果然如他所想的那般,最终还得是他的相父站出来,支持他这种“违背祖宗的决定”。

  也能看出,在大汉绝大多数人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时候,丞相仍然保持着绝对的清醒,意识到大汉仍然弱小,魏国仍然势大。

  以小国敌大国,本来就一步都不敢走错。

  丞相素来是实用主义,为了光复大汉,但凡符合伦理道德、国家大义之举,便无所不可,无所不用。

  否则也不会南征后不顾众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反对,接纳南蛮入朝为官,也不会北伐前主动联合鲜卑、羌氐一起对曹魏发动攻势。

  南蛮且不去说。

  若没有近月才归附大汉的羌氐外胡们助力,大汉此次能否一举克复关中,还于旧都,实在是未可知之事。

  毕竟没有外胡数千轻骑,粮道根本不可能从安定出长安,丞相也就不可能出司马懿之意料,一路跨长安越灞水直抵新丰,而司马懿竟还远在长安背后。

  至于聘胡女乱祖宗之法、儒家之礼什么的……难道还能比承认孙权称帝,二帝并立还要不堪忍受?

  现在的主要矛盾是光复大汉、驱诛曹贼,至于其他什么胡汉矛盾、派系之争都是次要矛盾。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丞相看得很清楚。

  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是斗争永远不变、颠扑不破的真理。

  为了这天下…朕就牺牲一下吧!

  郭攸之忽然问:“陛下,南中诸蛮归化已有数载,此番亦为大汉北伐出力颇多,陛下既聘归义侯女,那么南中诸蛮该如何是好?”

  刘禅认真思索:“朕既欲使大汉德被四夷,威震八荒,若南中亦有好女,聘之未尝不可。”

第148章 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长安。

  宫城。

  一身衮冕华服的大汉天子与衣冠同样隆重的丞相,及一众汉家臣属停停走走,谈谈笑笑。

  未央诸殿在曹魏多年的修葺下还算可观,但出了未央宫,长安城就略显破败与空旷了。

  街道除了护卫的虎贲外,连半个人影都不见。

  这么点人,于这座周长六十里,能容数十万人口的巨城而言,必然空旷。

  “如今关中地广人稀,长安周边亦是渺无人迹,这座大汉故都,恐怕不适合作为陛下的都城。”侍中郭攸之望着道旁的断壁残垣感慨道。

  事实上,自光武中兴后,这座长安城就不再适合作为都城了,长安加上周边诸县人口合起来,到了鼎盛时期也不过二十七八万。

  整座关中,算上左冯翊右扶风的人口,也不过五十万而已,再加上旁边的弘农县,六十万。

  这么点人,养不活满朝文武与戍卫京师的几万口人。

  而到了现在,恐怕连隐户、逃户全部算在一起,关中至多也就剩三十万人了,这还是曹操迁汉中陇右之民出关中屯田的结果。

  “可作中都。”刘禅随意道。

  “中都?”郭攸之一滞,他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但稍一作想便连连颔首。

  而丞相及董允、费祎、陈震等人也反应过来天子何意。

  自世祖光武皇帝定鼎洛邑,大汉遂有东西二京之制。

  陛下于成都绍继汉统,成都位天下西极,是为西京。

  如今长安既复,据九州之中,当为中京。

  至于洛阳,仍为东都如故。

  中京之谓,既存陪都之实,又彰天子不偏安西土,而乃志复洛阳,光复东都,重振汉祚之宏图。

  丞相忽然止步,对着刘禅恭谨道:

  “陛下,关中既定,长安既还,陛下又有以长安为中都之意。

  “臣以为臣当解司隶校尉印绶,请陛下择一能臣领之。”

  刘禅一愣:“除相父外,大汉还有谁能统督关中之事?”

  丞相道:“陛下,臣非此意,只是在臣之前,故车骑将军兼领司隶,如今关中收复,臣以为或可效先人故事,命一虎臣领之。”

  刘禅恍然颔首。

  司隶并不独指关中,而指京畿之地。

  西汉,是指以京兆尹(长安)为中心的三辅三河之地。

  东汉,则包括河南尹(洛阳)、京兆尹,及三河三辅之地。

  季汉,既无河南,也无京兆,便指成都及周边地区。

  前后汉时,司隶校尉实际掌管京畿及周边地区监察百官的事务。

  权力极大,可弹劾三公,甚至直接逮捕官员。

  昭烈称帝后,为张飞所领。

  张飞卒后,先帝令丞相兼领司隶校尉。

  但事实上,丞相录尚书事,职权大到没边,监察百官,囊括了司隶校尉监察京畿官员的权能。

  所以司隶校尉于丞相而言,更多是荣誉性或兼职头衔,体现对丞相的信重。

  又加上丞相先祖乃是司隶校尉诸葛丰,有追思先祖功业的意思。

  刘禅思索片刻,道:“我看相父还是暂领司隶印绶吧。

  “待哪日丞相离开关中了,我再以留守关中的大将为司隶校尉。”

  离了丞相,刘禅想不到还有谁能把关中给治理好,所以丞相势必要在关中劳累几年。

  接下来的仗,也不知是继续从关中向东打,还是去打上庸三郡,又或者去打东吴鼠辈。

  但很大概率,是赵老将军当这司隶校尉,为大汉坐镇关中。

  不然就是吴懿。

首节 上一节 229/2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1566:摄政天下

下一篇: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