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230节
魏延暂时是不行的。
虽然给魏延封了大汉骠骑,但还是要有丞相压着他才行,得再磨一磨他的性子。
就在众人思索时,刘禅忽然岔开话题,道:
“相父,按我大汉十二轮更之制,月末是否当有一批将士戍役结束,该退役返乡了?”
所谓十二轮更,就是每个丁口都须服十二个月戍役。
所以每个月都有戍卒退役,每个月也都有新卒入伍。
丞相与张郃武都对峙时,恰好月末,又有一批戍卒当轮更回乡。
一众僚属劝丞相,当暂留当退役士卒一月,以壮我大汉之声势。
丞相反对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鹤望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
其后,便下令催促那些该于彼时退役的士卒回乡。
结果退役者感悦,愿留一战。
入伍者愤踊,思致死命。
互相奔走而告曰:“诸葛公之恩,死犹不报也。”
至于临战之日,莫不拔刃争先,以一当十,一战大克。
就是此战,张郃被姜维射中膝盖。
现在马上就是五月末,大汉有六万大军在关中,这一次轮换,大概就是四五千人。
丞相正色道:
“陛下,近月关中连番得胜,战果缴获之统计,将士之功勋,尚需些许时日方能彻底厘定。
“诸军当退将士或有功勋,恐怕要等到封赏事宜结束后,再令他们各归乡梓更为适宜。”
刘禅颔首。
这也是自然之理了,若无战事,到了退役的日子自然就退了,可现在正是赏功的时候,谁不想拿到封赏再回家乡。
不然的话,就要再等好几个月,大汉的吏员才能把绢帛钱币等奖赏给他们带回乡里,而且谁也保不齐,会不会在路上被人给昧了。
刘禅环顾一圈长安极其空旷寂寥的街道,将心中计较道出:
“相父,倘若给这些当退役的将士以关中土地为赏,你说他们会愿意留在关中吗?”
闻听天子此言,费祎、董允等人面面相觑。
天子刚刚才牺牲自己和亲戎狄。
这就已经是破天荒了不得之事。
现在才在长安城中走了二里不到,是又有了什么奇思妙想?
丞相摇头正色:“臣知陛下欲使关中户口滋殖,长安人丁繁盛,既利陛下屯田戍边之策,复可凭关中兵民制衡伪魏。
“关中地广人稀不假,陛下欲以关中之田亩赐有功将士,亦乃经国之远图。
“然关中经年荒弃,屋舍倾颓,田畴芜秽,实非宜居之所。
“且百姓向来安土重迁,轻易不肯远离桑梓故地。
“若以关中田亩赐有功将士,恐致三军非议沸腾,既损陛下圣德,亦于大汉光复大为不利啊。”
丞相劝谏之语言罢。
董允、费祎、陈震等人也一一上前进言,劝阻天子欲以关中薄田赐有功将士的想法。
说什么项籍持印绶而吝赏,卒致垓下之困,高祖以裂土封王为功,遂有四百载之基。
说什么今关中初复,正宜行“推食食之,解衣衣之”之道,不可有功不显,有劳不录。
总而言之,都担心天子拿关中薄田去糊弄有功将士,换一种名义强留蜀中百姓在关中当屯田民。
言辞急切,以致刘禅连插一句嘴的时机都没有,待得他们全都闭嘴之后,被五月烈阳晒得额头冒汗的刘禅才终于道:
“倘若一级之功,赐关中田一百五十亩,并赐三名俘虏为其部曲,帮他耕种呢?”
“一百五十亩?”满脸不可思议的费祎脱口而出。
侍中陈震也有些失态:“赐三名俘虏为其部曲?”
就连丞相也都滞住,与董允等一众僚属重臣面面相觑。
而紧紧护在天子周围的赵广、关兴、麋威等中军将校,也都一个个大眼瞪小眼,却是不敢在天子与丞相面前胡乱说话。
虽然不说话,却都从各自的眼神中读出了一种意思。
敢问谁家一颗首级敢赏赐一百五十亩田?!
敢问谁家赏赐竟然还赐俘虏为部曲给他耕种?!
而就在此时,天子又继续语不惊人死不休道:
“若愿意受赏留下,可赐他们精铁甲胄、刀兵,甚至弓弩。
“斩二级与二级以上者,再赐战马一匹或马驹一头,算作他们此战的战功赏赐,至于绢帛钱币什么的,就不再发了。
“此外,再免除他们的徭役,只需要他们服兵役。
“但他们需要在农闲之时,继续锻炼自己战场杀人的技艺,战阵旗鼓也不得中断。
“大汉一旦有战,一旦对他们发起征召,便须他们带甲荷戈,携部曲战马从征。”
天子言及此处,包括丞相在内的一众臣属尽皆听得发懵。
刚刚还在担心天子在还于旧都后得意忘形,变得“刻薄寡恩”而不住劝谏的董允、陈震等人,此时一个个面面相觑。
又一个个在肚子里寻章摘句,准备起另一番说辞,总而言之,得劝谏陛下不要太过败家了。
董允比较实际,问:“可是…陛下,我大汉何来那么多战马跟马驹赐给有功将士?”
刘禅早就有了打算:“战马、马驹之事易耳,陇右安定诸羌氐马匹多的是,以我大汉巴盐蜀锦交换,他们断无不换之理。”
众人皆思索起来。
听起来似乎是那么回事。
可细细一想,又有些不对。
对羌氐情况了解颇多的丞相第一个可到了关键:
“陛下,据臣所知,关西诸羌氐马匹虽多,但大多都是挽重驽马,不堪长途奔袭。
“至若可堪奔袭的良驹,于他们而言也是捉襟见肘,恐轻易不愿与我大汉广开互市。”
待丞相言罢,侍中董允又想到了什么:
“再则,纵使赐下战马,十名将士里,恐怕至多也只有一两人真正能学会骑射,如此一来,岂不是徒劳浪费战马?”
刘禅却是径直摇头:
“相父,侍中,只要能换到适合挽重的驽马就可以了。
“而且这些受赐将士也无须学会骑射之术,会骑马足矣。”
闻言至此,众臣面露不解之色。
丞相率先问:“陛下意思是,让这些获赐的将士将来应召从征时,把所饲驽马骑来,再牵入辎重营,以负粮食甲胄?”
刘禅再度摇头:“相父,谁说驽马就不能上战场?”
这下就连丞相也不解起来,而董允、费祎等人更加疑惑。
护卫在周围的赵广、关兴、麋威等中军将校一时也不能想象,驽马在战场上还能起到何种作用?
刘禅道:“相父,我刚说的这些赏赐,赐予的都是战场上斩首一级及一级以上之人。
“换言之,他们大概率已掌握了战场杀人之术。
“比刚刚入伍的士卒、未能斩首的士卒要更加精锐。
“若我大汉得精卒三千,俱被坚执锐,俱负弓携弩,俱乘堪能负重的驽马一匹。
“一旦战机出现,便令精卒纵马驰至敌寇侧翼,下马列阵而战,敌寇如之奈何?”
骑马步卒?
赵广、关兴、麋威等中军将校一个个面面相觑,这着实是他们未曾设想之道路。
不过不得不说,似乎陛下的奇思妙想真有那么点意思。
驽马速度再怎么慢,也不是人的脚力能够比得上的。
在动辄宽阔十几里的战场上,若拥有一支机动性极强的精锐步卒,一旦发现敌人弱点,那么敌人恐怕根本没有反应的机会。
且有驽马负重,可大幅减省将士奔赴战场所耗的体力,一旦与敌阵相交,单在体力上也具有优势。
郭攸之忽然出声:
“陛下,甲胄、刀兵、弓弩这些军备赐下,我大汉军中用什么?接下来的仗怎么打?”
这些都不是问题,刘禅道:
“郭侍中,如今关中已定,短时间内不会再有大战了。
“我大汉此次北伐获甲胄刀兵、强弓硬弩十万之数不止。
上一篇:大明1566:摄政天下
下一篇: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