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231节
“而能够获赐的退役将士,短时间内至多不过两三千人,赐下何妨?
“不过赐下的甲胄、刀兵、马匹,虽全归他们自己,却只此一回。
“大汉将来不再对他们的所有器械负责。
“一旦有战,一旦征召,他们便要带上粮食、战马、甲胄、刀兵、弓弩参军从征。
“若有损坏、遗失、死亡,将来从征之时,他们需要自己补上,否则便剥夺受田资格。
“而为了防止他们受赏之后变得懒散,不再锤炼杀人技艺与军阵旗鼓号令,须对他们进行考核。
“秋收之后,将召集他们举行操演,考较武艺战阵,若发现他们技艺生疏,旗鼓号令不明,也要剥夺他们受田的资格。
“想要获得这么大的好处,自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
刘禅言罢,周围所有文武都已经听得懵了。
董允错愕不已:“如此周全的制度…陛下是何时开始构思的?又是同何人一起构思的?”
非但董允错愕,费祎、杨仪、关兴、赵广等人同样错愕。
天子这一套堪称惊人的赏赐计划,虽说短时间内只能找到两三千,甚至一两千人执行下去。
可一旦能执行下去,大汉凭白就获得了一支精锐常备军啊!
须知,这些受赏之人,都是本该退役的精锐士卒!
一百五十亩地、三个仆从部曲,甲胄、刀兵、战马、弓弩,这些东西一旦赐下,绝对足以让他们为大汉继续卖命了。
尤其是一百五十亩地。
而且,他们将来还要自己负责所有的武器装备及战马。
这纯粹就是以一百五十亩地的未来收成,换取这群人几年内为大汉效命杀敌。
值不值?
于他们而言肯定是值的。
于大汉而言肯定也是值的。
换言之,双赢!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惊叹思索时,却见天子对着董允摇头道:
“董侍中,若只是如此,还称不上周全。
“当再设犒赏之制,使他们甘愿继续为大汉效死力战,方为尽善。
“但此犒赏之制,还需令这些受赏的将士单独成军。
“此军之名,朕也想了个名字。
“诗云: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就叫鹰扬府,如何?”
鹰扬府?众人相觑,最后又尽将目光投至丞相身上。
天子刚念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大明》。
其意乃是赞颂辅佐武王伐纣的姜尚在战场上鹰扬奋击之功。
丞相之于陛下,岂不正如姜尚之于武王?一念至此,董允、费祎为首的众臣皆答:“臣以为可也。”
第149章 鹰扬为内,折冲为外
定下鹰扬府之名。
天子与丞相等一众臣僚,刚好行至北阙的柏梁台,便与丞相至台中一座木亭坐下休息片刻。
台中正有一尊巨大的铜人。
铜人高二丈有余,以双手举过头顶,捧一硕大铜盘,却又立于二三丈高的巨大铜柱之上。
“据闻孝武皇帝作承露盘,承天之露,和玉屑饮之,欲以求仙,说的便是这一尊了吧?
“董卓当年熔长安诸铜像铸小钱,竟没有将这尊承露盘熔了去。”
他隐隐有些印象,在丞相逝后,曹叡开始放纵,大兴土木,还想要将长安大小铜钟、铜驼、承露盘这些东西全部搬到洛阳。
丞相闻言也有些感慨:
“董卓熔铜像铸小钱之事,臣当年也有所耳闻。
“据说长安城中本有金狄十二,每尊皆高三丈,重二三十万斤,董卓熔去十尊,以铸小钱。”
“十二金狄?”刘禅没听明白。
丞相道:
“据闻始皇帝嬴政尝见十二狄人于临洮,皆长五丈有余,以为祥瑞。
“于是收天下兵,聚之咸阳,熔铸金人十二以象之。
“各重二十四万斤,坐之于宫门之前,谓之金狄。”
刘禅闻之恍然,又想到了什么:
“相父刚说董卓镕铜人十尊铸为小钱,难道长安还余两尊吗?”
丞相摇头不知。
一旁的董允这才接上:“陛下,那两尊金狄如今就在城东清明门。”
刘禅闻之先是微微颔首,其后忽然又有些感慨。
眼前这尊承露盘,迎接自己进长安城的青铜巨钟,街道上的铜驼,还有清明门由始皇帝所铸的金狄……
某种程度上,这些由历代帝王所铸的铜像,存续数百年遗留至今,饱经风霜,见证了这座长安城的多灾多难、命途多舛,其本身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天命传承的意味在里面。
无怪乎曹叡想把他们移至洛阳。
董卓将十尊铜人镕为小钱,非但没有使得自己经济状况变好,反而使得天下钱币崩坏,既是不懂得经济的运行规律,也实在是没有所谓的政治远见了。
一念至此,刘禅才接着刚才的话题,道:
“相父,诸卿,既然这鹰扬府的名字已经定下,朕便姑且讲一下鹰扬府将士的犒赏之制。
“这只是朕…平日里无事可做时自己瞎琢磨琢磨出来的,粗疏乃至不切实际处必然难免,还须相父与诸卿一起参详完善之。”
丞相此时也在消化刘禅刚刚说的鹰扬府兵之制,听到刘禅此言,便颔首轻言:“陛下请讲。”
事实上,刘禅对于所谓府兵制了解得也并不深入。
但不论如何,这确实是个省钱的养兵之法,而府兵的战斗力相较于那些屯田兵、服役兵,也毫无疑问是要高上许多的。
战斗力所以高的关键,自然便是设立府兵制的政权舍得发赏了。
“首先,便是专门给鹰扬府将士设立新的勋爵之制。
“朕暂时想到的是设十二等爵,也即策勋十二转。
“每积一转之功,便授予府兵以更多的占田资格。
“一到六转,每转使占田百亩。
“七到十二转,每转使占田二百亩,此外……”
不待天子言罢,董允、费祎等人已是彻底惊讶无言。
稍一计算便知,鹰扬府府兵若是能策勋十二转,便能占田近两千亩!
陛下这是在培养地主豪强啊!
须知,以丞相大功,前后受先帝天子赏赐至今,也不过有薄田一千五百亩而已。
而一个策勋十二转的府兵,拥有的田亩便能超过大汉丞相,这难道还不够惊人?
刘禅看出了群臣的惊讶,道:
“相父,诸卿,朕说的占田,并非是直接赐田给他们,而是赐予他们占有这么多田亩的资格。
“至于他们是去买卖、开荒,还是别的什么办法,皆与朝廷无关,只要手续合法,可以允许他们占有这么多的田地而已。”
众臣闻言这才恍然,松了一气。
关中虽说尽是无主田地,但万一哪天策勋将士过多,关中的田地全部被分完了呢?
再则,等哪日克复中原某地,发现当地没有那么多土地可以赐下呢?
天子刚说的占田之赐,便能完美解决这一问题。
哪日关中无田了,受勋府兵还可以去汉中,蜀中,弘农,乃至河东这些地方购买田亩,开荒拓土。
合法拥有,当然是赏赐。
丞相在巴蜀实行了均田之法。
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每人可以得到三十亩专门种粮食的农田,女子每人二十亩。
一头牛可得二十亩农田,总量以四头牛为限,也就是说,牲口最多能帮一户得到八十亩田。
不过这均田之法,只针对那些户籍记录在案,且所拥田亩达不到数量的百姓。
不针对拥良田万顷的豪强大家,也不针对被豪强大家们隐匿起来的册外户口。
上一篇:大明1566:摄政天下
下一篇: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