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三国:王业不偏安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263节

  “臣适才刚好就在隔壁三合里调查百姓民生,不止这两宜里,臣到的每个里,都有一条这样的沟渠,里面都堆了好几具这样的尸体。

  “全都是…全都是这几个月的。

  “想来是曹魏征发无度,百姓没了活路,便只能……唉。

  “至于为何死而不葬……

  “陛下有所不知,这些在籍百姓,大部分连铁制的锄头都没有。

  “石头、木头制的锄头,耕地都不够消耗,又如何还能去掘土埋葬这些尸体呢?”

  “连铁锄头没有?”刘禅着实有些诧异了。

  他想过百姓可能会缺少粮种等生产资料,却没想到竟缺到连一把锄头都拿不出来。

  陈祗长叹一气:“就是因为连把锄头都没有,百姓才投渠自溺,也不用埋了,至于为何不投河…真到了求死之时,或许身体已经不能支撑他们走到大河边上了。”

  刘禅闻言一愣,幽幽地往大河方向望去。

  天黑之时,关兴、赵统等人面色沉重地回到天子身边。

  刘禅偷偷留下些粮肉,在围墙外与老妪道别,往临晋而去。

  路上,关兴叹道:

  “陛下,曹魏单靠豪强大宗统治关中,政令不畅,横征暴敛,百姓如何能够安生呢?”

  赵统、赵广等人连连颔首。

  他们适才在这村落调查了一周,才知道这些在籍的百姓过的是何等痛苦的日子。

  陈祗叹道:“可是,不依靠豪强大宗又能如何呢?关中一时半刻恐怕发展不出蜀中那么多的吏员,没有吏员,治理便无从谈起。”

  大汉如今据益州一地,户口不过一百余万,却有吏员近六万人。

  这些分布于各县、乡、里、什的五万余名吏员,使得在丞相治理下的大汉行政能力拉满,行政的触手直接伸到了什、伍当中。

  于是政令能够有效施行。

  税赋能够有效收敛。

  徭役能够有效摊派。

  虽然以十税一的田税颇重,当服徭役者谁也逃不掉。

  但丞相法令严明,以密网束下,除田税、口赋、算赋等正税以外的苛捐杂税几乎被禁断,也尽最大可能杜绝某个丁壮一年内被重复摊派徭役的恶性事件出现。

  百姓心里有杆秤。

  他们能咬牙接受赋税沉重,也能硬着头皮接受徭役繁苦。

  但他们难以忍受苛捐杂税名目混乱,豪强大宗横征暴敛。

  也难以忍受一年重复反复征收,次数最多时甚至能达十四五次的口赋算赋,却诉苦无门。

  至于终年服役不得归家,还要自备干粮苦熬岁月,在丞相治蜀以前也是时有之事。

  于是在丞相统揽一国之政后,蜀中百姓尽皆交口赞颂。

  等到丞相在蜀中大兴水利,重视农事民生,推行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令举措后,蜀中百姓便开始把丞相高高举过头顶,褒而赞之,崇而敬之。

  关兴、赵统、麋威等人知道先帝与丞相治蜀前的蜀中是什么样,也知道之后是什么样。

  于是当他们真正见识到行政能力近乎废驰的关中郡县,治理能力究竟是何等落后荒谬,对丞相之治国也就越发佩服。

  一行人在田埂上走着。

  很快又来到了那条沟渠附近。

  刘禅忽然站住,看向陈祗,道:

  “关中诸郡县,基本上为豪强大宗所把持。

  “这些在籍的民户百姓,连基本的铁制农具都不能保障,家中几无存粮,抗风险能力实在太差。

  “一旦遇到天灾,存粮无法抗到来年,要么这么卖身卖田依附于这些豪强大宗,要么就像今日所见,投于沟渠而死。

  “被当地豪强大宗强征徭役,也没人帮他们说话。

  “但关中新复,负责底层行政的小吏不足。

  “朕…有个想法。

  “不如建立农庄,设立农官,将这些在籍民户集中管理,朝廷集中对他们进行帮扶,增强他们的抗风险能力,奉宗以为如何?”

  农庄?

  陈祗一滞,忐忑问道:“陛下的意思是,效仿曹魏那边的民屯吗?”

  民屯?

  似乎是。

  但,也不是。

第168章 勿以善小而不为

  出了两宜里,刘禅缓缓徐行。

  陈祗及关兴、姜维诸将则紧随其后,众人很快回到那条填了七八具尸体的沟渠。

  从离开到返回,前后相隔不过一个时辰,刘禅的心情却比一个时辰前沉重了许多。

  死后被抛尸至此,与留下衣物这种唯一的资产后,一个人在某个深夜里赤条条来到这里投渠自溺,反应的现实大不一样。

  陈祗看着沟渠中的惨象,叹了一气后与天子道:

  “陛下,这两宜里总共只有二十三户人家,家中情况皆与适才那老妪一家相去不远。

  “那老妪家有两个儿子,十几年前就战死了。

  “唯一的男丁是家中老翁,两个月前被曹魏征发,其后便没了音信。

  “老妪家中现在唯有她与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儿。

  “前日臣来时见过那女子一面,满身秽物,疯疯癫癫。

  “但臣隐隐觉得……大概不是真疯,因为附近每个里都有类似的疯女子…”

  刘禅闻之颔首,忆起刚才门后探出那张脏兮兮的脸,污己装疯大概就是她们保护自己的方法了。

  陈祗又递来一封帛书:“陛下,这是臣这两日所拟奏书,本打算今日写完就遣人往长安递送陛下,没想到陛下亲至。”

  刘禅接过一看。

  原来是陈祗这几日的见闻,还有希望朝廷能把曹魏从临晋征发的役夫遣回原籍的建议。

  与那些卖弄文藻,浮华造作的奏书不同,陈祗文字平实,奏书中恰恰以两宜里跟三合里为例,所见所闻皆一一道来,大概是没有粉饰太平,因为与刘禅看到的现实基本一致。

  又想到陈祗刚刚上任不过几日,刘禅不得不对其勉励赞叹:

  “奉宗做得不错,写得也不错。

  “以后事情就这么做,奏书就这么写。”

  刘禅言罢,又把赵广与麋威二人刚刚被罚俸半年的事情告诉了陈祗。

  陈祗是个很会揣摩上意的人。

  随天子在军旅中朝夕相处三个多月,早就看出了当今这位天子务实不务虚。

  也能猜出,天子之所以要将临晋重镇托付给他,大概就是因为过去这几个月,他谨从天子教谕,努力让自己由务虚向务实转变,同时又努力让天子注意到了自己的变化。

  此时递给天子的奏书就是明证。

  脚踏实地做事当然重要,但让天子知道自己在做实事,同样重要。

  但不论如何,上任临晋后的所见所闻,确实让陈祗触动很大,除了确实想进步外,也实实在在有为临晋百姓做些什么的心。

  随他下乡体察民情的县卒出发时就带来了十几把锄头,此刻已经在吭哧吭哧掘土填埋了。

  “即使把整条沟渠全部填埋,只要不能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他们就还会去寻找新的沟渠。”刘禅凝视着渐渐被黄土埋没的沟渠言道。

  陈祗连连点头:

  “陛下,两宜里在籍民户不过二十余户,一百余口。

  “整个临晋县,在籍民户也不过八百余户,三千余口。

  “临晋收复后,县内的豪强大宗共献粮八千余石。

  “臣准备开临晋府库,拿出些粮食来赈济百姓,解一解燃眉之急。”

  刘禅轻轻点头,开仓赈济他没什么异议,百姓都已经活不下去了,糊口的粮食对他们来说,确实比什么长远之计更加重要。

  “整个临晋,在籍户口只有八百余户吗?”这个夸张的数字,着实有些出乎了刘禅的意料,因为与他见到情况有些相悖。

  陈祗朝四野一望,叹气道:

  “陛下应该也看到了,周围田地里耕作的百姓,数量恐怕都不止二三百人。

  “但这些人大多都不是编户,而是隐于豪强大宗庄园坞堡里的佃农田隶。

  “蜀中隐户大约三四成,但到了关中,恐怕七八成不止。

  “而且…曹魏治下,是没有这些豪强大宗的户口田亩资料的,只是粗暴地约定每宗每年交多少税粮。

首节 上一节 263/2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1566:摄政天下

下一篇: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