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三国:王业不偏安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270节

  所谓拳力就是权力,拳头硬才是真的硬。

  曹魏先前之所以不对付关中,给关中让渡许多利益,不过是因为曹魏要先攥住拳头解决孙权、公孙渊的威胁,之后再转向治理关中与凉陇,这是另一种切香肠。

  可大汉不一样啊。

  大汉几千精锐把守白帝,控扼三峡,孙权便几乎无计可施,不能威胁到蜀中,而且蜀吴双方现在还是联盟状态。

  加上蜀中时局稳定,大汉天子亲征得胜之后,蜀中更加稳定,于是大汉可以将所有的精力,绝大部分兵力屯于关中。

  这谁受得了?

  筵席似乎已经接近尾声,诸族之长继续审阅还没改名的《蜀科》,不多时,扶风耿氏、马氏联袂出席,向丞相呈上两份简牍。

  丞相接过一看,但见原来是二族的户口及田亩梗概。

  虽说不会是全部的数据,但大汉却可以依靠这些户口田亩向二族征收税赋,征发徭役了。

  丞相当众赞许了二族,其他诸族但有准备好的,见此情状也立时将简牍呈了上去。

  他们收到了小道消息,韦、杜、金等京兆地头蛇早已主动输诚效顺,向大汉递去了田亩户籍。

  今日三辅之地最有势力的世族豪强全部聚于相府,谁更有诚意,一眼便知了。

  大约三四成没有准备的豪强族老一时尴尬无比,赶忙搜肠刮肚寻找托词,向丞相表示族中管理混乱,户口田亩一时没有理清云云,丞相则是雍容置之,表示理解他们的处境,让他们不用担心。

  一时举杯相祝,其乐融融,然而就在诸族以为今日之议将要结束,丞相却又命人取来几十卷简牍,一一分发到座中诸族之长的手上。

第172章 彻底卷起来了啊!

  却说,最先拿到简牍的韦诞、杜俭、金连诸人,心怀忐忑地将手中简牍摊开。

  由不得他们不忐忑,先前那几卷简牍上的内容,就是约束他们行为的大汉科条上百则。

  基本上为接下来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诸事打上了补丁,禁止他们肆无忌惮地压榨人力掠夺田地。

  如此一来,大汉治关中必以严不以宽的原则显而易见,势在必行,他们不知道手中这卷简牍又会如何对他们的权利加以限制。

  竹简在几案上摊开,碰撞出一阵阵清脆之响。

  “府兵?”杜俭愕然。

  “折冲府?”

  一时之间,韦诞、杜俭、金连等京兆大族之长面面相觑。

  其他诸小族小姓亦是相顾不已,或是喃喃自语。

  “尽录关陇丁口,不论汉羌…”

  “八户中等以上人家,供养一名折冲府兵。”

  “折冲府兵甲胄、刀兵、弓弩、牛驴、战马、粮秣,皆由八户共备,八户抚养训导,有如自家子弟…”

  “折冲府兵可免赋税、徭役…”

  “折冲府兵勋转获功,可获得占田亩数。”

  “八户人家,皆可分获所供府兵所得占田资格。”

  “凡策勋六转以上者,出资供养该府兵的八户,子侄可入学国子监,亦可获荫功诠选为官的资格……”

  席间诸族之长皆是目瞪口呆。

  家中部曲众多的大族如韦、杜、金、耿等族,一眼便能看出这是大汉空手套白狼的政策。

  想不花一分现钱,凭府兵之制的远期利益,勾引他们把家族私兵部曲贡献出来。

  非但是献出部曲,还要他们这些大族内部承担部曲的一切花销,不能承担花销,则不能成为府兵。

  可是…虽明知道这是大汉空手套白狼之策,他们难道舍得拒绝吗?

  一个六转以上的府兵,将为整个家族获得七八百亩的占田资格,还有其他诸如入学国子监、诠选为职官的机会…

  若一族能凑出两百府兵,他们将为整个宗族创造多大的政治利益,多大的经济利益?

  就算这些成为折冲府兵的子弟,最后只有四分之一能够存活,并成功策勋六转以上,那也将为整个家族创造五十家小豪强!

  还是有官职在身,拥有经济特权与政治特权的小豪强!

  而拥有这些官职及特权,也就意味着这一个个小家庭,及小家庭背后的大家族上升途径被打通!

  虽说一旦将这些部曲分出去,让他们成为大汉的府兵,他们会生出自己的思想,会相对独立于宗族,依附于皇权。

  但…家族壮大靠什么?

  靠开枝散叶,互相扶持啊!

  只要他们还姓韦、还姓杜,祖坟还在宗族这里,他们就不可能真正与宗族切割,现在这年头,人是很难离了宗族而独立生存的,不然迟早有被族人、外人吃干抹净的一日。

  朝廷以“八户供养一人”的方式限制了各族献出府兵的数量。

  所以族中族人部曲越多,实力越强,将来能够获取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也就越多。

  对于族中户口众多,且经济实力甚强的韦、杜、金等大族来说,显然是一种利好。

  对于小族来说呢?

  只要不是鼠目寸光,同样找不到拒绝的理由。

  丞相刚才的“求贤令”,吸纳的无疑是精英子弟。

  这种精英子弟,京兆韦杜等底蕴深厚的大族拥有的数量、质量都无需多言,必然多于他们这些小族。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这些小族在利益的争夺与分割中处于劣势地位。

  而府兵之制一出,却是立时给了他们小族更多的机会。

  何也?

  因为很多小门小姓,之所以不如韦、杜、金、马等大姓,关键就在于族学底蕴,在于人才质量。

  单论人口数量,经济实力,他们未必比京兆韦杜等世宦大族要差。

  现在大汉提出了府兵之制,从关中各族吸纳的人才,由文化、技能上的考量,变成了人口数量、经济实力的考量。

  族人、部曲只要身强体壮,武功傍身,有些胆量,不要一上战场就怂了死了。

  那么各族贡献出去的府兵,将来就能够为宗族争取各种利益。

  察举孝廉、茂才,征辟相府府属、各郡县属吏,小族比不上大族。

  贡献府兵,大族比不上小族。

  如此一来,不论大族还是小姓,为了争夺更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都一定会卯足了劲给大汉贡献子弟,贡献部曲。

  你不献我献,你不配合我配合。

  这种想法一旦出现,这是什么?

  这是关中彻底卷起来了啊!

  大汉朝廷凭借远期的利益,空手套白狼的同时,还以此分化了关中的大族小姓,让关中大族小姓不可能铁板一块一起抗拒朝廷的政令!

  既然不能铁板一块对抗朝廷,既然巨大的长远利益在眼前吊着,那么眼前什么徙民实边、汉羌杂居、兴修水利等等,会在短时间内损害他们利益的坏事,就只能暂时搁置一边,配合朝廷了。

  杜俭一时心中慨叹,再次扭头看向丞相,已是佩服万分。

  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能让绝大多数人心甘情愿地配合大汉,借关中人力物力壮大大汉的实力,这是真正的手段啊。

  大汉没有荀陈钟韩这样有话语权的颍川世族抵制府兵之制,大汉又有整座天下的利益可以给参与府兵之制的关西世族豪强分享。

  得罪的是谁?

  得罪的是关东世族。

  一旦大汉兵临关东,克复中原,许诺给府兵及关西大族的利益,就是原本属于关东世家豪强的利益。

  天下就这么大,官位就这么多。

  就跟九品中正制下,中枢没有关西人的位置一样,关西人与关东人在将来同样会因府兵之制,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

  一念至此,杜俭再与金连等几位京兆老相识一一对视。

  几人都从对方眼中读出了兴奋、期待、渴望,乃至翻身农奴把歌唱的畅快等等复杂的积极情绪。

  杜俭想到了什么,朝丞相问:

  “丞相,敢问蜀中、汉中是否也会置府兵?”

  丞相不假思索地摇头:

  “蜀中暂时不置。

  “纵置,人员也不会太多。

  “毕竟,大汉之敌乃是伪魏。

  “而府兵且耕且战,又需自备甲胄刀枪,弓马衣粮。

  “蜀中至前线一两千里,装备粮草转运艰难。

  “加上只有战端起时,朝廷才会对府兵进行征召。

  “若于蜀中置府兵,待其跋涉千里而至前线,恐已师老兵疲,难为战局增益;

  “倘未及抵达而战事已毕,则又需劳师返蜀。

首节 上一节 270/2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1566:摄政天下

下一篇: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推荐阅读